本报讯 (记者吴霄云)近日,记者从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南通在全省先行先试,推动建立全市总量指标调蓄库、组织排污权交易、探索跨源收储使用、推动总量管理数据统一等多项总量管理改革工作,形成重大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的“南通模式”,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环境质量改善。
近二十年来,南通始终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将企业开展减排工程形成的减排量用于置换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指标,以保证污染物总量不增加,即“总量平衡”。传统的总量平衡为各地开展环评审批时从减排工程中获取减排指标,常常出现总量指标底数不清、重大项目总量需求无法满足、各地区减排潜力与总量指标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为此,南通通过创新跨源总量替代、丰富市县调蓄库总量储备等一系列方式,形成一套独有方法。2023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南通市农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排污总量指标收储和使用管理意见(试行)》,全面打通工业源与其他来源的总量储备与使用壁垒,支持优质项目排污总量指标合理需求,全市累计跨源收储总量指标86笔;推行排污权交易全面取代总量指标审核,全市已审核通过排污权交易162笔,成交148笔;今年,创新发布《南通市关于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总量数据统一的工作方案》,以污染物排放量精准控制为核心,紧扣允许排放量与实际排放量两条主线,强化排污总量数据统一管理,推动总量管理、环评审批、排污许可与园区管理制度衔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