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学与思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张厚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七个聚焦”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彰显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人民,矢志不渝高擎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战略部署与推进的决心、信心与勇气,是党的历史上又一纲领性文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进程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也为党的光辉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是对现行制度、政策、体制等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生活幸福。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要求我们在保持自身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目标和方向,使改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二者的相依相生、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持。改革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从商鞅变法到唐宋变革,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改革始终是推动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能够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改革可以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缓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激扬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推动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在两者携手并进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的动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改革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推动了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也强调改革的可持续性,要求改革能够长期发挥作用,这为改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提供了保障。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此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核心原则,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将人民置于改革的核心位置,视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聚焦于民众最为关切、最为迫切、最为直接的利益诉求,精准施策,深入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进程。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贯彻“改革唯有服务于人民,方显其价值与意义;改革唯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方能获得不竭的动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意味着我们的改革蓝图与实践始终围绕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及长远福祉而展开,这不仅是党的性质、宗旨与初心使命的深刻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生动实践。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必须更加坚定地秉持人民至上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紧密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议题、最热切的期盼来布局和推进改革,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每一项政策红利都能温暖民心、顺应民意。这要求各级相关部门不仅要积极出台更多贴近民生、解决民困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举措更加接地气、有实效,还要尊重并激发基层与群众的首创精神,汇聚民智民力,形成改革共识,切实办好一系列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最终依靠人民的力量,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

2024-10-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7776.html 1 3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