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躬身碧野四十载,为农户节本增收近千万元——

“把论文与成果写在农民笑脸上”

4日一大早,袁国明来到如皋市石庄镇杨庄村志建家庭农场,选了一块稻田,缓缓地弯下身,在成熟的稻棵中折取一束稻穗,他细细地摸着数着,穗大粒多,饱满沉实,192粒,心里有底了,亩产估计可达700公斤。

“谢谢您每个星期都过来,指导我们治虫、施肥。”农场负责人范志华紧握袁国明的双手,一个劲地感谢着。

袁国明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也是如皋市老科协石庄分会会员。年近60岁的他即将退休,却依旧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忙个不停,宣传政策、传授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袁工”或是“袁主任”。

走村串户,手机里存了1200余农户号码

“如果你不知道他的身份,你还真以为他是个农民。”认识袁国明的人都这么说。他是农民眼中的“专家”,亦是大家眼中的“农民”。

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不仅在镇里开广播会、办培训班,还深入到田间地头组织田头会诊、现场培训,甚至将课堂搬到百姓家中。

在袁国明的手机里,保存着1200多户村民的联系方式,每到种植的关键时期,他便发送短信给农户,提醒他们该耕种、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了。他的手机由此变成了农技咨询热线,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会耐心解答。要是电话里说不清楚,他便骑着自行车上门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送服务”。

袁国明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不怕苦不怕累、随叫随到是大部分农户对他的印象。每年他都会组织举办5到6期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班,及时为农民解决各类疑难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事农业种植的大多是老人或妇女。针对这一情况,袁国明想方设法整合各类资源,为农民提供“耕、种、肥、药、收、存、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田间管理、植保等农业服务。40年来,他于田间地头生动演绎了“我服务、你增收”的精彩故事,俨然成了农民心中的“财神爷。”

勤钻苦练,收获7个国家级奖项

去院校深造,参加业务培训,为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袁国明不断学习,不停“充电”,收获了多项农业创新成果,其中国家级的奖项就有7个。

这几年,袁国明创新开发了“地膜直播玉米”“后季稻拋栽技术”“植物源农药——银杏果衣加工液防治地下害虫”等新技术。此外,他还发明了“水肥试验田隔离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和“一种麦稻同播栽培技术”发明专利,均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农业新科技,袁国明2022年在杨庄村进行了百亩试种,但是由于技术还没有掌握到位,这一年种植失败了。但他没有泄气,反复总结失败教训,终于找到问题出在除草剂上。2023年,他组织如皋市雨阳家庭农场再次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专家验收。

常规的油菜生产是人工播种、施肥、移栽、打药、收割,严重制约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他在杨庄村刚刚平整的一块水产养殖地上进行了直播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试验示范,采用机械直播、机械施肥、机械防病治虫、机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经专家组实地实产验收,去杂质、水分后,油菜单产达301公斤,创造了南通市直播油菜单产最高纪录,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二等奖。

从一个普通的农技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农技专家,袁国明成为当地乡镇基层较早获得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他还善于将学习实践的成果再转化成理论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已先后撰写农业科技论文53篇。

扎根田野,带出32人农业科技队伍

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教农民如何科学种田,这是农技员的本行。“但农技员的工作又不止这些,还包括引进适合区域的新品种,指导产供销,创新技术预防灾情,突破技术障碍保产量,现代农业园试验示范等”。在很多人眼里,农技推广工作既枯燥又辛苦,而袁国明却乐在其中。

2014年7月,河南南阳人李高明来到如皋市石庄镇永兴社区创办了田歌家庭农场。农场落户后,袁国明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在田歌家庭农场建立服务工作站。

“我们有问题只要去找袁国明,肯定是有求必应。”李高明说,在袁国明的指导帮助下,农场的三个产品都已量产,80亩的阳光玫瑰葡萄亩均2400斤左右,25亩的车厘子亩均1500斤左右,80亩的猕猴桃亩均4000斤左右。由于物美价廉,市场供不应求。

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技服务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当有新技术出来,袁国明都会第一时间在示范基地进行熟化和集成,思考如何让农户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技术新模式。

稻麦周年粮食高产攻关项目是近年来国内农技专家研究的一项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袁国明知难而进,带领团队在闸口村如皋市祥盛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50亩土地上进行试验示范,全面采用新技术,创造了圩田地区小麦650多公斤的高产量。加之水稻管理也不错,两季累计亩产量在南通市排名第一,获得南通六县市稻麦高产攻关竞赛一等奖。

这些年来,袁国明长年服务100多个种植大户,还指导培育了李高明、范志华、郭来根等20多户农场主,为农户节本增收近千万元。

“一辈子和农民土地打交道,我爱这片土地,希望在我还能干得动时,为助力乡村振兴多做些贡献。”袁国明在一线助农的同时还做好传帮带,协助建成了一支全镇32人的农业科技队伍。如今,这32名土专家、田秀才也开始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为当地农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 陈嘉仪

本报通讯员 吴华 石来平 石金耀

2024-11-06 躬身碧野四十载,为农户节本增收近千万元——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9395.html 1 3 “把论文与成果写在农民笑脸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