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谔
“变法”也许是一念之间的顿悟,大抵仍需有刻骨铭心的遭际作为“东风”来助力。
一位画家朋友说:“去省里参加全国美展展前培训,有老师讲:‘没得金奖也不要急。从历史看,凡得金奖的作者,后面在艺术方面基本上已没有发展空间了。’”我附和,举例说书坛某大佬不看好少年成名者,言早结的果子是青的,青的果子是会掉的。
由此联想起两位近年“因病变法”的老艺术家。
一位是画家师铁岭。师先生出生于1944年,196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长期从事中学、大学美术教育和创作,涉及画种颇多,中西兼擅,可能是职业使然,作品风格属循规蹈矩一类。新冠期间,先生染恙,百分之八十五白肺,卧床半年多,后神奇康复。还在病床上时他就对儿子说:“我想通了(指绘画),我要变法。”自此后先生所作水彩,艳而不俗,率真天成,神完气足,似水泼般淋漓,寻常门前屋后小景,在他的画中都升华为烂漫热烈的“诗行”。先生不仅打通了中国写意山水与西方水彩画之间的壁垒,而且相互激发鼓涌,先醇后肆,个人风貌遂得以成立。朱建辉先生曾发表评论说:“他(师先生)将水彩的轻盈透明与水墨的浓淡干湿巧妙结合……不仅是技艺的融合、边界的跨越,更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以及内心的情感都倾注于画面之上……”2024年9月,我有幸与师先生同时在启东美术馆举办个展。一天,他来到我的展厅,边看边评,循循善诱,我感觉到了他对美的敏感与自信,有悟道后的欢悦,心里一片澄明。此非“赤子之心”乎?
另一位是诗人冯新民。最近两个多月,冯老师老病复发,不得不中断饮酒、散步、戏谑。冯诗人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捷才,他人“苦吟”,他好“立就”:意象纷纭奇特,唐诗宋词,巧加点缀,颇得“造句”之趣与乐。他的诗自是好诗,尤擅“恍兮惚兮”,然不能完全征服我心——缺少直面人生的“力”之故。这几日,正盼着他早日康复,把杯清谈,偏先收到他发来的两首新作《大雪飞扬》和《重阳》。前者我评曰“新境界”,后者我评曰“脱胎换骨”。这里姑且摘录几句:“阳光多了/天气却凉了……好借一点阳光/照着人间。”(《重阳》)字字朴实,平中见奇,有百般滋味在其中。
对于一个万事俱备的艺术家来说,“变法”也许是一念之间的顿悟,大抵仍需有刻骨铭心的遭际作为“东风”来助力。有人抓住了,有人却与之擦肩而过,还有人抓住了不久又放弃了,老调重弹。其中多多少少有一点“命中注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