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学与思

在赓续江海文脉中彰显文化自信

□任海华 顾丹华 李爱玲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路奔腾,流经山地、淌过平原,最终汇入浩瀚大海。大江之尾海之端,南通,正是处在长江、东海、黄海三水交汇之处。江与海的交汇激荡,不仅滋养了江海大地,而且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代表——江海文化。

这里,一山一水和一人,狼山古刹、千年濠河、工业遗存。一人,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清末状元张謇。上个世纪初,在矗立千年光孝塔的见证下,他与江海儿女一起,演绎着“崇文厚德、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峥嵘岁月,创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光辉历史。而如今,千年江海文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力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江风海韵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江海大地上,从“馆”“船”“布”近距离欣赏“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风韵,沉浸式探寻江海文化的前世今生,深度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风华。

“馆”:涵养江海大地千百年来崇文厚德的深厚底蕴

甲午战败后,清末状元张謇怀着“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在江海大地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他就是这块热土崇文厚德的楷模,即使面临重重困难,还亲手创立了多个“近代中国第一”。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走进这里,我们被“百步之内,必有芳华”的美景深深吸引,也被“博物馆+动植物园+传统园林”的独特格局、开当代“博物馆+”之理念先河所震撼,特别是拥有超过6000年历史的青墩遗址,更让我们感受到从江海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至今的沧桑巨变。

以博物苑为起点,滨河游步道串联起散落在濠河边的博物馆群。它们就像珍珠,散落在濠河两岸,串联起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项链。围绕濠河而建的是一幢幢有着简约而独特设计感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在城市得到和谐交融。

“船”:闪耀着江海大地近代以来包容会通的卓越荣光

南通有着“黄金水道”长江和“黄金海岸”的双重加持,自古就是通达南北的交通枢纽。早在20世纪初,爱国实业家张謇从日本考察归来,毅然决定在家乡发展航运事业,并以“通”“达”命名自己购置的轮船、上海的码头以及创办的航运公司。自此,长江航线串联起南北经济,繁忙的商船穿梭往来,为江海大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了大批近代工业企业。张謇的创举,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更为重要的是将江海文化内核中的“包容会通”演绎得淋漓尽致。

百年沧桑巨变,精神薪火相传。在江海文脉涵养下,永不服输的江海儿女,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建立起以海工装备、船舶总装为核心,集研发、设计、建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从世界首艘20万吨级散货船,到全球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再到全球最大吨位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展现了江海儿女敢于拼搏、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彰显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气魄和胸襟。放眼江海岸线,一座座现代化港口拔地而起,一艘艘巨轮驶向全球。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江海大地春潮激荡、竞相迸发,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布”:凝聚着江海大地古往今来敢为人先的精神标识

江海儿女历经千辛万苦、开疆拓土兴业,从治坍围垦、种植棉花,到纺纱织布、扎染制衣,从靠绣品换取票证,到成为走街串巷“提篮小卖”的行商,再到开设店铺的坐商,以及“互联网+”背景下行商坐商的创新结合,直至发展成为如今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营销国际化的千亿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平均每分钟可生产1350套套件、670条被子和340只枕头,家纺床品年产量超12亿件,外贸年出口额超100亿元……这一连串数字,是对张謇先生强毅力行、精进不息实业追求和创新实践的接力传承,更是江海儿女“敢为人先”精神的真实写照。

“缕缕心血,贯以十年”,方有此沧海桑田,一个人带出了一群人。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百年时空,正在深刻影响和激励着新一代企业家们,形成了具有特殊精神气质和文化标识的创业者。他们投身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走实业报国、实业强国之路,将“通商”打造成为商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通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通商”,他们在国内开拓市场,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家纺产品经营、建筑承包,实现矿产开发、园区建设、服装、机电、国际贸易等多行业多领域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优质产品的同时,更展现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精神品质。

探寻“馆”“船”“布”的文化印记,沉浸式体验江海文化的璀璨夺目,能让我们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世纪50年代,江海儿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蚂蚁搬家的毅力、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成长5公里、宽200米,上接通扬运河下连长江的大河,广袤的江海平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这背后都靠着强大力量的支撑。

作为新时代江海儿女,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应将这份文化自信融入血脉,付诸行动,让江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弘扬江海文化,要勇当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传承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江海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品德养成,在全面深入了解江海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弘扬江海文化,要甘为求真务实、善作善成的践行者,将江海文化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学习和实践中,在掌握报国技能中诠释江海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弘扬江海文化,要争做信仰坚定、视野恢弘的开拓者,要用新媒体讲好江海老故事,数字赋能、影像助力、网络助燃,让曾经的金戈铁马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和“胃口”,持续推动江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11-1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0468.html 1 3 在赓续江海文脉中彰显文化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