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铅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再生塑料占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新型动力电池占全国产能的五分之一……
创造这些经济奇迹的,是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城——界首。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地处皖西北,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没有矿产资源,曾是省级贫困县。2022年、2023年连续上榜“中国创新百强县(市)”,在多个领域跻身循环经济“国家队”,拿到近20项国家级荣誉。
界首崛起,凭的是什么?
循环经济垒起“金山银山”
站在界首田营科技园园区,不到半小时,就有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司机把回收来的废旧电池卸下。
田营科技园隶属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界首市最具代表性的循环经济园区,具备可以实现“一个旧电瓶收进来、一个新电池走出去”的全产业链。
界首每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废铝材、废塑料400多万吨,再生铅产能99万吨,再生动力电池产能1亿只以上,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是“界首造”。
2023年,界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
目前,界首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7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78件,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界首地下无矿,但地上全是矿。我们在废品堆上垒起了‘金山银山’,也守护了绿水青山。”当地干部说。
小城何以涌现产业新军
界首这座小城何以能?
界首缺地无矿,为了谋生,当地不少人曾挑担外出做“货郎”。界首曾有万千“破烂王”从事废旧物品回收,他们成为循环经济的开路先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炼铅的小作坊式发展带来了大量环保问题。政府决心整治当地小散乱问题,因势利导,通过关、停、并、转、迁等办法,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格局。
摆脱了高污、老旧、小散的形象,界首再生铅锂、再生塑料、再生铜铝三大综合利用产业渐成规模,并吸引南都、天能、骆驼、雅迪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下游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逐渐形成了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从“捡回来”到“造出来”,再到“引进来”,界首实现了从“破烂王”到产业新军的“蜕变”。
绘制高质量发展蓝图
依靠循环经济实现蝶变的界首,正在绘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
布局产业新赛道,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在界首,南都、天能等企业抓住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从新公司设立到技术人员储备,提前布局锂电池、储能业务。
安徽南都华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天约有7万只锂电池下线,通过与南都旗下企业、从事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内紧密协作。
转变生产模式,数智化改造赋能企业发展。
在界首,“智改数转”不断被推广,当地企业正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打造智能工厂。
目前,界首14条产业链160多家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截至今年上半年,界首市共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工业企业5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50%,2023年该产业实现产值189.3亿元。
据新华社合肥1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