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王觌:清修简澹明镜心

□白本

苏中如皋,文人辈出,仅是北宋王氏一族就已涌现出一位状元、多位进士。其中王觌还有传记列入《宋史》,被后人敬仰。王觌(1036—1103),字明叟,词人王观堂弟,家住如皋集贤里。早年,他随王观,入汴京国子监,幸得同乡胡瑗亲炙。胡瑗即安定先生,宋代大儒,又称“胡子”。嘉祐四年(1059),年仅23岁的王觌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润州、苏州知州,淮南转运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刑部、户部侍郎,知成都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等职。

王觌为官多载,重廉洁,淡名利,留下大量仕途佳话。《宋史·王觌传》等文记载,浙江发生旱灾,州郡诸官深知田间禾苗枯竭,又不敢违背上级指令免除赋税、救济百姓。王觌受命视察灾情,不禁感慨,如此严重的旱灾,百姓已经无粮可食,就是开仓赈灾,粮食都不足够,怎么能还不免除赋税呢?随后数日,赋税全部免除。由此,引起上级官员不满,他们搜集各种材料,打击王觌。恰巧朝廷派使臣救济灾民,王觌主动求见,陈述自己所见所闻,获得使臣赞许,得以洗脱冤屈,并被推举为司农寺主簿。

宋哲宗即位,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官至宰相)等重臣视王觌为栋梁之材,保举他任右正言、司谏等职。当时,朝廷共有八个老臣执政,其中不乏奸恶之徒。王觌敢于直言上疏:国家安危,与重臣息息相关。现在八个执政大臣中,奸恶者已占一半,有他们的存在,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王觌前后上疏几十回,蔡确等人纷纷被弹劾。怕人心惶惶,哲宗想要下令安慰释放那些奸恶之臣。王觌直言,倘若放人,恐怕会遭到全国上下有识之士的议论,实在是为陛下痛心可惜啊!

任司谏时,朋党之说兴起,不利于国家发展。朱光庭攻击苏轼言论,吕陶(四川人,苏轼老乡)不以为然,驳斥朱光庭,由此兴起洛党、蜀党两派相争的说法。王觌自有见解,认为苏轼言辞,不过有失轻重,不用小题大做,细辩深究,使得党论更为剧烈;学士言辞有失旨意,不是大事,若是引来朋党恶名,才是大患。宋哲宗很以为然,未加追究,苏轼幸免遭罪。

王觌前往苏州任职,当地有个狡黠的官吏,善于察言观色、探析知州心态,阻挠知州办公,从中鱼肉乡民。前任太守,为此遭到不明真相的百姓的种种非议。王觌明察秋毫,走访百姓官员,查清他的罪行,依法处理。从此苏州官场,变得太平清廉,百姓赞扬王觌为廉官,传唱起“吏行水上,人在镜心”的民歌。王觌后又前往四川,主政成都。当地渠道年久失修,雨季多水、旱季无水,百姓十分艰辛。王觌平日节俭吝啬,此时筹集重金,疏浚水渠,赢得民心。老百姓称之为“王公渠”。位于成都都江堰玉垒山脚的二王庙,至今还矗立着李冰父子与王觌的雕像,纪念他们为百姓治水的贡献。

《宋史》等书赞誉王觌“清修简澹”。纵观史料,王觌生活俭朴、举止庄重、言语谨慎,即便屡次被贬,始终心如明镜,坚持自己正确的主见,真是难能可贵了。

2024-11-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1351.html 1 3 王觌:清修简澹明镜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