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违规使用资金,花费1300多万元在城市广场建设多处景观小品;斥资超12亿元建对外交流中心,搞过度装修;侵占耕地挖湖造景,整改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反复发生……在党中央三令五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下,仍有个别地方纪律规矩意识不强,搞“面子工程”,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从通报案例看,“面子工程”与党的事业不相符,与群众利益背道而驰,既劳民伤财,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又助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浮夸作风。从更深层次看,“面子工程”损害的是党群关系,忘却的是宗旨意识,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形象。各地必须引以为戒、从严查处,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要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剖析“面子工程”问题,一个共性成因是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他们在短期效益、个人私利等因素驱使下,好大喜功、盲目攀比,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要练就科学决策的硬功夫。工程到底要不要上?具体怎么上?这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要让铁纪“长牙”、规矩“立威”。教育千遍不如问责到位,让搞“面子工程”者失名失利、担责受惩,人民赋予的权力才不会被任性使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去,群众满意了,才最有“面子”。
——人民日报《向“面子工程”坚决说不》
近年来,一些婚介平台深陷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合同埋雷等争议,备受消费者诟病。当前,婚恋难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底我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4亿。与此同时,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下跌趋势明显,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仅为2014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在此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广大青年对于高质量的婚恋中介服务的迫切需求。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市场上的婚介中介服务已经陷入信任危机,成为“骗子”“婚托”甚至“杀猪盘”的代名词。2023年,一项由京津冀3地消协联合组织的一项调查证实,背景信息审核不严、“红娘”资质有待规范、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退款难、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等问题,在婚介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亟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婚恋友好”是“生育友好”的重要前提,必须提到更高层面来看待交友平台问题。不久前,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搭建多种形式的青年婚恋交友公益平台,可见想方设法为青年搭“鹊桥”势在必行。搭建好婚恋公益平台,需要回答好“谁来搭建”“如何搭建”等具体问题。这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呼吁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把婚恋服务作为民生事业来经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婚恋交友服务赋能,提高可及性、便利性、精准性,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南方日报《搭建婚恋公益平台迫在眉睫》
据媒体曝光,有甲醛检测公司通过随意调控设备数据和显色液进行“数据造假”,人为使甲醛检测数据“飙高”,从而诱导消费者购买其除醛治理服务。更令人咋舌和气愤的是,一些检测公司所谓的“除甲醛服务”同样存在猫腻,消费者拿出真金白银购买服务后,却发现甲醛含量仍未达标。不良商家炒作放大“甲醛焦虑”,既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又扰乱了市场秩序,亟待整治。有过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除甲醛算是一门“必修课”。随着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人们对家居环境的健康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甲醛常见于建筑材料中,在气体状态下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也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尤其家里有小孩、老人、孕妇的,更对之高度警惕,唯恐避之不及。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商家出于敛财目的,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推波助澜”,不断夸大宣传房屋内的甲醛含量,强化“新房甲醛含量一定高”的刻板印象,诱导消费者购买甲醛检测服务和除甲醛服务,让“甲醛焦虑”成了部分人群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商家极力渲染甲醛危害,甚至编造白血病、癌症等“甲醛病例”,制造消费恐慌。如何矫正过度的“甲醛焦虑”?一方面,需严厉打击“焦虑贩卖者”。近年来,甲醛检测市场存在部分监管漏洞,给了一些无良商家可乘之机。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更加严格科学地进行市场管理,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底线,督促企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杜绝出具虚假数据及报告的行为,对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的行为一查到底、严厉追责。另一方面,还需加强甲醛知识科普。甲醛的危害程度与浓度、时间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多通风,多净化室内空气,就可以有效降低甲醛对人体的影响。消费者在寻找甲醛检测公司时也应擦亮眼睛,优先选择有国家计量认证标志的正规公司。更深一层来看,“甲醛焦虑”之所以有市场,还是因为消费者对装修材料、家具软装的环保水平不够信任。随着技术精进、监管防护网不断织牢,市面上家具的甲醛含量控制与十几年前相比已有很大进步,替代传统的脲醛胶的产品越来越多。在加强环保、提高安全质量、赢得消费者信赖这一长路上,家装行业仍大有可为。
——新华每日电讯《别被刻意制造的“甲醛焦虑”忽悠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为2亿至3亿部。随着手机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手机的报废量越来越大。“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二手手机潜藏价值超6000亿元。当前旧手机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数据泄露风险、价格不透明、分级评定体系不健全、售后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旧机流通中的痛点和难点。这些手机不能白白浪费掉,而需要积极探索回收利用机制,打造畅通渠道,使之变废为宝,进一步挖掘废旧手机在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巨大潜力。众所周知,废旧手机是个“聚宝盆”,其中含有丰富的金属资源,如铜、金、银等,通过科学回收和处理,这些金属资源如果被重新利用,既能减少矿产开掘,降低资源浪费比例,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此外,许多旧手机只是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并非不能正常使用,在功能上仍然完好,通过简单的维修或升级,就可以满足一些消费者的较低需求,实现资源再利用。当前,废旧手机回收链条较长,市场经营主体复杂多元、零散弱小,缺乏头部企业主导,行业没有标准可依。而且,回收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乱象,如回收渠道不畅、价格不透明、数据泄露风险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旧手机的有效回收和利用。鉴于此,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推动旧手机回收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回收利用标准和流程规范,打击非法回收和违规处理行为,禁止暴力拆解、弃置造成环境污染,强化用户数据保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高效的回收和处理技术,提高废旧手机的回收率和资源利用率。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参与旧手机回收活动。同时应增强合理消费、安全消费意识,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将废旧手机交给专业的回收机构进行处理,避免随意丢弃或卖给非正规渠道,避免掉入消费陷阱。
——北京青年报《别让60亿部旧手机成为烫手山芋》
近两年,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逐渐为大众熟知,这就是增塑剂,也叫塑化剂。大量实验表明,长期过量接触增塑剂,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青少年生殖健康和生长发育。增塑剂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在工业生产中,它作为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助剂,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增强其柔韧性,并使其易于弯曲成型。所以,增塑剂在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正是这些“利”,让一些体育用品制造商忽视了它为健康带来的潜在隐患。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负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人体过量摄入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入会导致肝癌。而且,其对婴幼儿的潜在危害性远高于成年人。接下来,相关标准的制定亟待提上日程。有了有效适用的标准,源头治理与长效治理才便于开展,“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会得以终结。聚焦销售环节,各大电商平台、商超、批发市场与零售店应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强化产品质量问题追溯。譬如,建立生产、销售企业“红黑名单”,阻断“人工荷尔蒙”流入市场。如今,传统增塑剂也有了“绿色”接替者。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推进,生产厂商理应顺势而为、加快技术更新。
——广州日报《别让“人工荷尔蒙”伤害“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