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观点声音

“双十一”刚过,“双十二”马上接档。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很多消费者不知道选什么。一些能提供实证数据、进行科学测评的“第三方测评”博主,成为消费者的“参考对象”,协助比对产品优劣,做出选购决策。但随着测评“蛋糕”做大,一些测评博主缺乏资质、测评标准过低、假测评真带货、收钱抹黑其他企业等问题也暴露出来。这些本该帮助消费者“避坑”的“第三方测评”,却成了消费陷阱。变味的“第三方测评”,经不住法律法规的“测评”。测评与实物严重不符、用绝对性词汇过度宣传、假测评真带货等乱象,都涉嫌以虚假测评误导消费者。一些行为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第三方测评”也该接受“测评”。近日,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网络直播营销人员服务机构和从事第三方测评活动的组织及个人共同成立“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以推动第三方测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行业自我“校正”的同时,平台也须把好“出口”关。建立测评博主的认证和准入管理机制,一旦发现违规内容要及时处置,不要让测评发酵成“恶评”。口碑和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三方测评”只有坚持以维护消费者正当利益为根本,真正经得起全社会的“测评”,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新华网《“第三方测评”也该“测评”一下》

近期,投资高达25亿元的某古城因生意惨淡、不得不进行重整而备受关注。近年来,许多地方斥巨资建设古城古镇,动辄投资上亿元,但不少项目却陷入了低效运营甚至荒废的困境。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需要对古城古镇的发展进行冷静思考。众多游客对古城古镇情有独钟,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曾参与古镇旅游,且不少游客在规划年度出游时,会将古城古镇作为备选目的地,显示出这类景区已成为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寄望于通过打造古城古镇,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虽然不乏如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等成功案例,但同样存在大量因前期投资巨大而经营不善的反面教材。这些项目普遍存在过度商业化、产品同质化严重、运营粗放等问题。古城古镇的建设与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规划。在建设初期,应科学规划,既要保护历史遗迹,又要深度挖掘特色资源。鉴于当前游客对慢生活、深度游的偏好,景区还需进一步完善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保持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景区项目与服务,以满足文旅市场的新需求。投资方也需保持耐心与定力,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陷入过度商业化的陷阱。古城古镇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古城古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建设的灵感源泉。从建筑风格到民俗活动,从街边美食到文创产品,都应紧扣地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在此基础上,要对古城古镇的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让文旅资源焕发新生机。此外,古城古镇还需吸收优质市场资源,激发创新发展活力。针对部分古城古镇在消费者需求洞察、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加强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引入多元经营主体参与投资、建设、运营,从而分散市场风险,为古城古镇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日报《古城古镇热中也需“冷思考”》

近日,公安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共24条,采取条款式结构,对告诫制度的实体和程序规范、告诫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告诫制度的具体实施等分别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我国反家暴立法中,告诫制度的设计,绝对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实践中,职能部门综合运用包括告诫制度在内的措施,有效推动了反家庭暴力工作。仅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便出具告诫书9.8万份,这一数据凸显了告诫制度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上的突出作用。属于国家立法层面的法律,本来就带有抽象性,不宜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就算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因为程序复杂严格,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法律“更新换代”。这次,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属于职能部门共同出台规范性文件,这一形式虽然在效力上不如法律,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优点。比如,《意见》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意见》采取条款式“准立法”结构,将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两条法律,扩充至24条,在法律确定的告诫制度“地基”上,又完善了“四梁八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甚至对家庭暴力告诫书的样式、内容作出规范,并将有关法律条款摘录附注。反家庭暴力,需要不断擦亮法律利剑。从出台反家庭暴力法,到这次出台的《意见》,反家庭暴力的制度体系愈加健全,而暴力侵害空间则一再压缩,由此将惠及千万家庭,给弱势者以法治的温暖。

——中国青年报《规范告诫制度 让家暴不再“认定难”》

林黛玉大战孙悟空、甄嬛枪战……近期,多部国产电视剧遭遇AI“魔改”,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网友直呼“小作坊下料就是猛”。12月8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回应此类“AI魔改视频”。《管理提示》认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此外,《管理提示》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管理要求。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直以来就有“戏说”的传统,诸如“关公战秦琼”之类的桥段,屡见不鲜。但是,此类表达,往往有着能够自圆其说的“垫场设定”,有着幽默讽刺的底色。与之相较,近来流行的“AI魔改视频”,则是彻底娱乐至上的,是价值空心的。其跳脱于具体作品的“体系设定”和“完整性叙事”,把所有的文学人物、影视人物,都仅仅当作可以调用的“素材”——从这一角度而言,魔改类视频的本质,像极了“数字化”对“文化”的格式化。如此“亵渎经典”,表面是魔改,其实就是“去经典化”“去原著化”,把一个完整的作品,分拆为一个个形象、一个个片段,并将之还原为某种“模块”“物料”“字符”,加以二次组装、胡乱拼接。这个过程,我们感受到的,是“娱乐整活”之于“严肃表达”的凌驾,是AI暴力对于文化叙事的强拆。从法律角度审视,AI魔改视频,与生俱来存在着侵犯著作权、改编权、肖像权的高风险。而其更大的危害,或许还是文化心理层面的。完成度极高的“作品”惨遭魔改,原创作者的智力成果,沦为了七零八落的、任人摆弄的“原材料”,这隐约构成了某种人格与职业尊严上的轻侮。AI魔改类视频,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内在充斥着“反智与虚无”的认知取向。AI强大的视频生成功能,理应有更体面、更高阶、更有建设性的落地运用才是。

——扬子晚报《AI魔改短视频,是对文化叙事的野蛮强拆》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了《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该公开信表示,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中小学生夜间一定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未完成部分无需补做。所谓“作业熔断”,指的是一旦超出规定的时间,作业便无条件停止。这一举措毫无疑问是对“双减”政策的强有力呼应,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重要一步。在以往的教育模式当中,中小学生面临作业量过多、作业时间过长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但大量侵占了孩子们休息、锻炼以及发展兴趣爱好的宝贵时间,还为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众多孩子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疲惫地挣扎,渐渐地失去了对学习原本应有的热情。而苏州工业园区所推行的作业熔断机制,有望打破这一僵局。它以明确的时间作为界限,强制为孩子的作业量进行“瘦身”,让孩子们能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暂时得以解脱,有力地保障了孩子们的休息权利和健康权利,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悉心培养兴趣特长,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宛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绝非百米冲刺。作业熔断机制并非降低学生的学业要求,而是倡导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教育节奏。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心规划设计作业,极力避免重复性、机械性的低效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少而精”。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有效地规划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业熔断机制的具体实施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如何能够精准无误地确定熔断时间?怎样确保教师和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如何防止熔断机制仅仅流于表面形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探索并加以完善。但不管怎样,苏州工业园区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是对孩子成长的尊重与精心呵护,是教育理念革新的生动实践。

——红网《“作业熔断机制”给孩子的成长“松松绑”》

2024-12-1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3096.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