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被正式批准,并将于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规定》聚焦解决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擅闯红灯、违规停放充电等突出问题,对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进行了规范。外卖骑手是电动自行车的重要使用者,在繁忙的城市交通中,这一群体一直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驾驶安全隐患。闯红灯、超速、逆行等现象频发,不仅影响了路面交通秩序,也威胁着公共安全和骑手的生命健康安全。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和使用,将推动这些问题的改善,给骑手职业安全带来更好的保障。总体来看,《规定》亮点颇多,针对即时配送行业专门提出多项规范要求。例如,对用于即时配送等民生服务行业的电动自行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核发专用号牌。这一规定的好处在于,将即时配送车辆与普通电动自行车进行区分,不仅能够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效率和精准性,还能够推动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使即时配送行业更好地融入城市交通体系。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骑手的职业形象与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值得关注的是,新规中“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对一个星期内有三次以上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实行派单管控”等规定,虽然看似影响了骑手的配送效率,但规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保障每一位骑手的生命安全。广州的新规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安全底线。期待这样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城市交通更有序,骑手安全更有保障。
——工人日报《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使用 为骑手职业安全保驾护航》
最近,“替老人写回忆录”的话题引发了许多关注。有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开设拓展课程,希望能复刻网帖中的“月入五位数”;也有人从中读出许多老人的孤独,发起相关的志愿项目,希望借“回忆录”实现部分老年人的心愿。“代写回忆录”受欢迎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潜在用户”中有很多已是功成名就、财富自由,希望记录自己的“光辉岁月”以示后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情绪消费”,也可将其划入“银发经济”的范畴,提供更为系统的养老服务。也有人希望记录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使其不至于消散在风中。无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历尽千帆还是甘于平凡,老一辈人在成长和打拼的过程中吃了很多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的苦,有些人甚至错过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略带酸涩的故事放在今天或许不再跌宕起伏,却是他们无比珍贵的回忆。透过“代写”的形式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老年人不是自己动笔,而是希望寻求年轻人的帮助?原因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一些老人不识字,或是视力衰退、手脚不便,无法长时间伏案写作和逻辑思考,需要我们为他们搭一把手;一些老人与这个日益年轻的社会存在鸿沟,担心自己写不好、没人读,需要有年轻人作为“桥梁”,帮助他们加工润色;还有许多的老人并不在乎“回忆录”的形式,而是想找个人聊聊天,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也希望有年轻人能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回忆录、银发力量、老去的个体和村庄……如果将这些热点话题结合起来看,老年群体的回忆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产业,还是一项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息息相关的事业,一份温暖但沉甸甸的责任。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到发展“银发经济”,从社区养老到志愿服务,一系列文件和专项规划不仅对养老服务提出物质要求,也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无论是回忆者还是记录者,我们都应对他们抱持敬意。毕竟,安放这些历经沧桑的回忆,也是在编织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守护一笔无价的财富。
——南方日报《从“回忆录”读出老年人心愿》
近日,上海市总工会披露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起案件中,公司以员工小杨未达成7月绩效考核为由,解除与其的劳动关系,并拒绝支付赔偿金。小杨则主张,公司系违法开除,应支付赔偿金。公司管理人员对自己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奶粉推广的朋友圈点赞,应认定为加班,公司应支付加班费。最终,法院认定用人单位系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小杨的加班事实存在,公司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和加班费。上海市总工会最近公布的这一劳动争议案件,情节极具戏剧性。“领导点赞下属加班朋友圈”的小小举动,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事实认定和审理判决的走向。而除了围观吃瓜、拍案叫绝,打工人们或许也能从此事中获得某些实际的启发。围绕“加班与否”“加班时长”的争论,素来是很多劳动争议案件中的焦点,基本是雇佣双方各自举证,司法机关居中裁断。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近来法院对于“隐形加班”“事实性加班”的界定,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能动主义”倾向,也即不再局限于上下班打卡时间等程序性、机械化的传统证据,而对于隐藏在电子证据或“数字痕迹”之中的加班线索予以了更灵活、务实的甄别和采纳。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的用工企业主张,“该司规定,员工加班应提前填写《加班申请单》,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可加班,否则视为员工自愿加班,不做加班处理。”诸如此类的操作,其实很有代表性。不少公司“预谋在先”,通过实施所谓“弹性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综合工时制”“加班申请制”等等,妄图以此规避法律风险,掩盖员工加班事实,企图让加班合理化、长期化、无偿化。置于这种大背景下,劳动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更该担起责任、积极作为,揭穿用人单位用“内部规则”掩盖加班行为的目的,在对个案的妥善处置中,兑现法律对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光明网《朋友圈被领导点赞成认定加班证据,“能动司法”值得点赞》
这几天,“私家车挡救护车致老人看病延误”相关新闻登上社交媒体热搜,引发网友关注。近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某小区内,因私家车司机不给救护车让路,导致老人送医被延误并遗憾离世。当地警方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依法对私家车主作出了行政拘留处理。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上述事件中,从现场视频可见,两车相向行驶,救护车在后退,私家车在前行,而私家车后方及其左右都有腾挪空间。私家车主为何不给救护车让路?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导致老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这些有待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但从目前的情况已可以看出,涉事车主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令人不齿。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对照来看,上述涉事车主被行拘,可谓罚当其责、咎由自取。公安部曾发布“破坏交通规则的十大不文明驾驶行为”,“未按规定让行”居首位。按规定给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不仅关乎公德,更关乎他人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安全。此次警方对“私家车挡救护车致老人看病延误”涉事车主依法处罚,是对依法治理“拒让”现象重要性的又一次重申。防范和遏制不给救护车让道现象,须在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上下功夫,用足够高的违法成本来震慑此类违法行为。对此,除公安、消防等部门要严格执法,还应鼓励公众以“随手拍”等方式参与到治理中来,形成强大合力,让任性者无处藏身。我们每个人都要涵养对法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时时处处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自觉当好精神文明的践行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北京青年报《“拒让救护车被行拘”是一堂普法警示课》
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向半月谈投稿反映,数字化系统的使用不仅没有真正解决纸质化办公的老问题,还带来了“系统怪圈”的新问题。业务数字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打开办公系统,一条条待办事项跃然于屏上,通过数据传输实现层级流转。可以说,业务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便民化的有力手段。然而,谈及数字化系统,基层工作者却是五味杂陈。有人赞其让工作更加灵活高效;有人喜于其在数据统计、记录追踪方面的超强能力。但同时,数字化系统也背负不少槽点——明明已有内部对接平台,业务沟通却仍需微信助力,沟通系统沦为“摆设”;即便标榜“无纸化”,材料提交仍然要电子版与纸质版双重备份,不仅费纸还费人;与此同时,各类系统程序层出不穷,注册账号、设置密码成了家常便饭,一份材料多次上传,令人不胜其烦。层层叠叠的“系统怪圈”成了基层工作者的“指尖负担”,让不少人身心俱疲。如何打破束缚,释放更多活力?必须认识到,业务数字化的推进,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更便利。遗憾的是,在现实中,把信息化当业绩、免责工具的现象不在少数。基于此,各地各部门还要进一步明确思想认识,正视实践痛点,提升信息素养,把好方向之舵。在互联网公司,“用户思维”是个高频词,旨在强调产品研发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无论是“系统不好用”,还是“流程有bug”,系统研发与基层工作“脱节”是造成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基层意见反馈贯穿于系统的研发、使用、维护、更新的全生命周期中。只有贴近基层工作、聚焦基层需求、把准业务逻辑的系统,才能真正成为基层工作的得力助手。突破信息屏障,既要“串珠成链”在系统间“架桥”,让数据上云上链,实现数据共享,也要“合并同类项”,整合平台资源,推动一站式平台建设,让基层工作者充分享受数字变革带来的红利。
——广州日报《莫让基层人员陷入“系统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