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成
近日,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晒出了最新成绩单: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长三角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其中有诸多成绩都有南通贡献、南通担当的身影。
南通是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的唯一城市,也是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肩负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的城市。可以说,南通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互利共生、相互成就、整体成势。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南通现在是“左右逢源”,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南通而言,都是巨大的激励和鞭策。
如何抓住发展中的黄金机遇,如何率先探索服务新发展格局、构筑城市未来比较优势,是摆在我们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科技、产业创新始终是南通发展赖之以强,企业经营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南通顺势而为,加快对接上海、苏州,推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从合作模式、合作载体、合作机制上,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要把协同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南通必须奋力做好“自己的事”和“共同的事”。
践行“超越竞争”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国家级理事会机制和一体化统计指标体系,将协同区的部分重要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高质量考核之中。改变地方政府独立的政绩取向,探索建立有利于协同区发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区域利益绑定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之间由竞争逻辑向共生逻辑转变。
优化“产创协同”合作制度。制定和落实竞争中性产业政策,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对接合作的平台载体、要素投入、政策配套等,推动协同区的“链长合作”和“链主合作”,促进关键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靶向”发力形成优势互补格局。鼓励龙头企业在协同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母工厂+研发+中试+生产+市场”的产业生态,促进科技产业转移至协同区。
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探索“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应用场景”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支持博士点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设立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高效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扶持、孵化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弥补协同区在大学科技园方面的短板弱项。
赋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聚焦海洋人工智能、深海研究与技术开发、海洋卫星观测和监测等海洋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拓展海洋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引导临海石化、钢铁、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海洋食品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深远海海洋装备产业园,引进培育现代化养殖装备企业,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基地。研究制订差别化的涉海税费和金融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