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版

实事求是转型上马化工项目

向绿向新 迎来发展黄金期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40周年系列报道(八)

大宝理工程塑料(南通)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

青昀新材

林洋太阳能

默克制药

12月16日上午,总投资5.61亿美元的大宝理工程塑料(南通)有限公司在南通开发区投产。

大宝理工程塑料(南通)有限公司是由日本宝理塑料株式会社和日本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组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工程塑料制造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南通开发区调整发展思路,决定建设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新城区,化工行业成为“以港兴区、产业兴区”的重点。

在此背景下,2001年以来,日本宝理坚持把南通开发区作为抢占全球市场的重要基地,先后投资设立宝泰菱工程塑料、宝理塑料等2家企业。

2021年,南通开发区立足长江大保护和园区长远发展,加快推动化工园区南北整合、转型提升,又得到了宝泰菱、宝理塑料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响应。宝泰菱成为第一家与南通开发区签订搬迁协议的企业,公司依托原有基础,继续深耕南通开发区,易地开发区南化工园区新建企业。新项目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领域,南通开发区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要素配套,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为其他搬迁企业提供良好示范。

今年举行的中国化工园区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南通开发区化工园区荣膺“绿色化工园区”称号。同时,南通开发区也是我市首个创成的“无异味园区”,这些都是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题”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轻纺工业是南通的优势传统产业,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期招商也是以轻纺项目为主。

但依托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淡水资源,优越的深水港条件,南通开发区也是发展重化工业的极佳选址地。起初,对于重化工项目是否环保,不少人心存疑虑。

原南通市化工局局长,南通开发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曹震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市里从实际出发,认为南通开发区具备发展化工项目的优越条件,可以向化工方向发展。”但这一决定,也遇到不少阻力。“当时有些人担心,化工将带来大量环境问题。”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市相关部门和南通开发区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化工行业早已深刻渗透进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成为支撑地区发展的经济脊梁。而在开发区建设化工园区,必须解决好项目“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所以前提和关键是选择好项目。

“我市一向重视生态问题,因此在选择化工项目上,我们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曹震举例说,当初选择宝泰菱,就是它生产工艺先进,通过处理,“三废”排放量很低,远远低于当时的国家标准。“就安全和环保,它能不能治理好,能治理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理好,只要弄清楚了,有了办法就向前走。”

2000年前后,宝泰菱POM、三菱丽阳PMMA粒子、PMMA板材、PVDC、DIC等一批国际知名公司投资、生产技术先进环保的化工大项目落地南通开发区。随后几年,又落地星辰合成材料、韩国SKC、迈图高新等行业领军企业。

近年来,通过监管整治,南通开发区的化工企业基本都实现了达标排放,不过,周边居民偶尔会闻到一些异味。为此,南通开发区从2022年起启动“无异味园区”创建,对区内62家化工企业整改提升,以老百姓闻不到异味为整治目标,构建起“国标+民标”的评价体系。

“我们提出既要达国标,更要达民标,实际上民标的标准比国标更高。”南通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卜小鹏介绍说,环保部门逐一上门,通过帮助查找问题,制定方案,一企一策,推进整改,通过两年的努力,化工企业投入也超过了2亿元,新上了一批高效的治理设施。“比如说江山农化,通过把这个生化池进行全部加盖,把这个池里面所有废气收集起来,再通过末端治理设施进行处理,现在我们即使走到这个生化池的旁边,也几乎闻不到什么味道。”

走进南通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园区的“生态管家”和“智慧大脑”——环保安全应急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正有序运行,67个监测站点、1辆走航汽车、191家重点排污单位监控点数据汇集成网,园区的空气、水质、污染源一目了然,实现监控、溯源、整治一体化管理。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上门执法检查,但是它数据一旦超标了,马上就会报警,发信息发到我们手机上,我们收到短信以后,执法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来核查,叫无事不扰、有事必查。”卜小鹏说。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南通开发区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PM2.5浓度由2018年的每立方米40微克大幅下降至一半左右,全市七个国控站点中排名第一;从化工厂林立到处处绿意盎然,环境变化带来生物多样性,3年来,开发区新观测到鹅掌楸等近100种维管植物以及凤头鹰等11种鸟类,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全市第一。

卜小鹏表示,我们实事求是,消除思想上“谈化色变”的认识,化工项目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通过我们努力,它也是可以实现生产生活的环境和谐相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进入新时代以来,历经30多年发展的南通开发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经济发展“一路上扬”。但开发区人清醒地意识到:“高歌猛进”已成为过去式,开发区正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大考验,他们推进产业“培大扶强”,实施“空间再造”,推动开发区做大做强。

2023年6月底,默克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与南通开发区再次“牵手”,计划投资约7000万欧元建设默克生命科学中心高纯试剂生产基地。默克集团是南通的“老朋友”,深耕南通十年,而当年让默克集团排除国内其他“强劲选手”,选择南通开发区,正是取决于开发区人对于重大项目招引的下手之快、力度之大、诚意之足。

市政协党组成员,曾任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羌强介绍说,默克项目打破了一般高端医疗项目都只能落户上海和苏南的局面,一方面说明了南通投资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南通开发区招商的信心。“针对企业关心的痛点和他们关注的问题,譬如优质医药项目进医保的问题,我们提前与省人社厅、市人社部门取得联系,并争取帮助落实,使投资者增强信心,为项目后续落地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每一个重大项目的招引,都离不开南通开发区人竭尽全力奔跑。德国默克、美国美乐家、奥地利赫尔斯曼、日本大王生活用品、日本虎牌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资项目,以及上海电气国轩、阿里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特大项目,都是被这样的优质精准服务吸引来的。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众多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南通开发区也遇到用地紧张、低效用地、化工围江等“成长中的烦恼”。

市委常委,曾任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的张建华表示,面对长江大保护要求,面对过江通道建设带来的城市格局调整,沿江区域转型提升势在必行。南通开发区以“砸笼新生”“腾笼换鸟”“并笼升级”三大行动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化工园区提升、沿江空间腾退等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再造。

按照“园区做小、产出做大、品质做强”的思路,南通开发区实施化工北区搬迁、南区升级工程。在南区,通过关停低效用地和安全环保隐患风险较大的企业,腾出超过2000亩土地,用于北区优质企业就近安置,确保搬大、搬强、搬优、搬绿,实现了“并笼升级”。

“我们通过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有效破解了‘化工围江’的难题,加快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为沿江区域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创造了条件。”张建华说。

而“砸笼新生”,则让一批特色产业片区逐渐成型。2022年,原新开片区奥斯福地块,拆迁11家企业,转身成为投资53亿元的罗莱智慧纺织产业园。原通州港区东方红建材市场地块,腾出土地1000余亩,总投资100亿元的林洋光伏电池项目落户,新能源产业园拔地而起。

此外,“腾笼换鸟”是让一批优质项目快速落地。2021年,开发区引进总投资40亿元的青昀新材料项目,直接利用原地块2万平方米厂房,2022年8月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量产。

而空间再造腾出的滨江区域,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滨江湾,成为展示开发区形象的最美窗口。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优、环境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陈可·

版面摄影:钱咸华 陆英

2024-12-25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40周年系列报道(八) 实事求是转型上马化工项目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4111.html 1 3 向绿向新 迎来发展黄金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