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跨江越洋,穿针引线……放眼166公里的长江南通段,一座座超级工程宛若一条条巨龙,或已建成通车,或是建设正酣。12月28日,“世界第一跨”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再迎重大进展,南航道桥北主塔突破“百米大关”,北锚碇大隔舱开始“向上生长”。大江之上,一项项世界纪录持续刷新,不仅重塑江与海的时空格局,折射科技实力的显著提升,更是勾勒出我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生动剪影。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南通现在交通非常方便,越来越好了,可以说是‘左右逢源’,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从“大江两岸”到“大桥两端”,以“跨越”实现“联通”,让流动的长三角更具活力。近年来,南通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集中体现在跨江融合上。聚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南通逐步构建起陆海空并进、公铁水联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南通将过江通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地提出了“八龙过江”的构想。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南通交通建设投资连续跨越3个百亿级台阶,推动交通体系从“量变”迎来“质变”,一个四通八达的南通未来可期。
所谓“八龙过江”,即在南通166公里长江岸线上,共有8条过江通道被列入国家《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其中,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已建成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通沪通道3条通道施工正酣;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基本完成工可研究,崇海通道正深化前期研究。未来,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座过江通道。
2008年,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建成通车,2020年,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运营;2022年,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开建、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开工……13年间,长江南通段两座跨江大桥先后捧获桥梁界“诺贝尔奖”——乔治·理查德森奖。
支撑一项项“世界之最”诞生的力量,是工程建设者孜孜以求的自主创新,更是方寸毫厘间的精益求精。一座座跨江通道,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刷新“世界高度”“世界跨度”,成就于无数次的准确无误。通过向科技的极限求索,匠人用匠心丈量出控制在毫米级误差范围内的“中国精度”。
——新材料“力能扛鼎”。2020年建成通车的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创造多个“世界之最”。为实现“一跨千里”,中铁大桥局为其“量身定制”了强度达500兆帕的高强度钢和2000兆帕的斜拉索。500兆帕高强度钢意味着每平方米钢梁能承受的最大力为5000吨,相当于2500台轿车的重量。大桥的432根斜拉索,每根由直径7毫米的钢丝组成,单根斜拉索成桥最大索力可达1000吨,足以吊起600多辆小汽车。
——新装备“荡海拔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索塔高350米,是万里长江上当之无愧的在建“第一高”悬索桥索塔。为降低对长江航道通航的影响,采用“工厂制造、现场组装”式施工。由徐工集团与中铁大桥局联合研发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拥有10项世界首创技术,1.5万吨米起重力可在25米的工作幅度范围内轻松完成一次性吊起300辆小汽车的任务,这台钢铁巨臂今年5月登岛,承担着南航道桥“堆高”任务,帮助主塔成长为世界最高悬索桥索塔。
——新技术“大显身手”。在位于如皋的中铁山桥南通公司钢梁智能制造生产车间,一个个“钢铁侠”灵活舞动巨臂,U肋板单元半龙门焊接机器人四把焊枪同步开工,钢花飞溅中快速完成焊点焊接;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上,全新投用的激光切割机切割精度可达到±0.5毫米级别。在这条智能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自动组装机器人大显神通,世界最高悬索桥索塔——张靖皋长江大桥南主塔就是出自这里。
——新基建“劈波斩浪”。在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组装“江海号”盾构机,这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江海号”将在长江水下完成超长距离的掘进工作,且在穿越长江及两岸大堤时,沉降要求控制在1厘米之内。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自主研制的“领航号”盾构机以每月平均600米的速度向前掘进,创造了一个月掘进距离718米的世界纪录。
从空中俯瞰,江水微波粼粼,船只往来穿梭,薄云如轻纱般舒缓,一条条绵长曲折、宽阔闪亮的飘带横越江面,在浩荡长江上一字排开,延伸向远方的天际线……江河之上,桥隧无言,却定格了无数工程建设者数十年的探索与登攀,寄托了长三角地区人民对于“好通”的期盼与盛赞。 本报记者 朱蓓宁 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