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秋冬时节,落叶纷纷。不少市民抓住这个黄金季节的尾巴,记录下这一绚烂美景。而关于落叶是否应该清扫,市民们则各说各的理:有人主张落叶缓扫或不扫,增添生活闲趣;也有人认为落叶堆积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清扫。
提到城市落叶,自然而然就让人想起了去年冬天在南通博物苑门口的网红“落叶猫”。在传统文化中,落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承载了人们浓烈深沉的感情。近年来,多地纷纷出台落叶缓扫政策,为市民提供观赏落叶景观的时间和空间,获得了好评。春花、夏雨、秋叶、冬雪,一砖一瓦都是城市美学的一部分,都能增添氛围感,扮靓风景线。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安全的基础上,“高颜值”日益成为重要的主题。选择落叶缓扫,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对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关注与努力,为市民在忙碌的生活中短暂停下脚步,感受生活中那些“小确幸”提供了可能,让冬日在大地上留下诗意与浪漫,在城市的活力与秩序之上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野趣,也让我们的城市在这张“彩色地毯”的覆盖下展现更大的亲和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虽小,但若放在现代管理和生态循环的高度来认识,它就是事关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大事。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城市生态建设不是“绿色遍地”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探索落叶变废为宝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淄博的树木落叶已经实现了无公害处理,用于发电;苏州、成都等地用落叶堆造景观;太原市园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实验基地则是先把落叶、树枝进行粉碎,后进行杀菌、除臭、搅拌、冲水,再经过发酵,就生成了道路绿化、改良土壤的高效栽培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方法。
落叶缓扫,并非不扫,而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体现。比起“见叶就扫”“片叶不留”,落叶缓扫更需要精细化的考量:如何既能恰到好处地保留落叶美景,又不影响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一方面,要明确缓扫的区域。可以有选择地设置几条“落叶景观大道”,使其成为供市民和游客观赏,为城市增添几分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的景观。另一方面,把握落叶缓扫的时间。落叶缓扫的重点在于“缓”,相关部门仍旧需组织环卫工人定期打扫落叶缓扫区域,及时清除落叶中的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做到“只见风景、不见脏乱”,避免“落叶景观大道”变成垃圾堆积地。相对应的,比如通勤主干道,飘飞的落叶很容易阻挡司机和行人的视线,影响安全事故;又或者如遇到雨雪冰霜天气,落叶吸水后容易导致行人打滑,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清扫。
小小落叶的不同归宿,见证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正日益熟稔。希望多一些诸如落叶缓扫的做法,推动人文和人性化的管理细节中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智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让留住“落叶风景”这样的柔性管理成为常态,在缓扫中显关怀,在细节中见温度,让城市真正成为市民群众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