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有序推进的南通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记者从市普查办获悉,自“四普”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强化统筹、系统谋划,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截至目前,全市复查“三普”文物点727处,复核完成率98.5%;新发现文物点271处,数量居全省第一。
新年伊始,崇川区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走进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小巷14号,对新发现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存做详细的数据采集工作。崇川区“四普”普查队队长、区文旅局文物科科长韦峰告诉记者,小巷14号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丁瓒的故居。经岁月的洗礼,这座宅院出现了局部墙体裂隙、梁架结构歪闪的现象,地面、梁柱依稀可见修缮过的痕迹。
通过普查摸清文物“家底”,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提升公民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四普”期间,我市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统筹推进工作机制,重点对接住建、水利、民政等部门,全面系统梳理相关行业名录,累计收集文物线索1142条;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完成与资规部门关于国土备案调查矢量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等6项地理信息数据对接,包括指导海安市、如皋市、崇川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专项文物调查,全面摸排重要区域、重点部位文物资源情况,做到“应查尽查”“应保尽保”;此外,将考古调查勘探与文物普查相结合,新发现海安仇家墩遗址等文物点108处,为丰富南通近现代文物遗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了发现新文物,我市还需对“三普”时确定的738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逐一复查。去年5月,“四普”工作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全市10个县级普查单元在推进工作过程中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其中,海安市、崇川区相继印发《关于全面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的通知》《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工作意见》,强化部门协同监管、系统保护,做细内业准备,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皋市与属地规划机构合作,编制《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流程》,形成既符合国家、省相关标准,又契合地方实际的文物普查实操“教材”;崇川区、启东市、如东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为实地调查工作补充新鲜血液、增强专业力量。此外,如皋市《文物本体坐标信息采集工作法》,通过收集电子地形图、科学采集数据、运用操作软件进行数据匹配等方法确保数据质量,该案例获江苏省普查办宣传推广。
市普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四普”开展以来,我市秉持“扁平精简、协同高效”原则,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市普查领导小组,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参照并成立相应普查领导小组,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发挥好普查机构“牵头抓总”作用。另一方面,建强普查队伍,按照“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思路,抽调文博、测绘专业人员,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打造一支行政管理+技术支撑+行政执法+宣传报道于一体的骨干团队。
做好文物普查,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要书写的“前半篇”文章,也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普”期间,我市持续推进一批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指导南通天宁寺等重点文保单位实施修缮保护;持续推进“先考古、后建设”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的通知》,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参与实施江苏文明探源工程,主动承担盐业考古、海丝考古和城市考古等相关课题,推进如东掘港国清寺区域、如皋徐家桥唐宋遗址等重要考古项目成果研究,为研究江海区域演变历程、城市文化起源发展史提供重要资料。
据悉,市普查办将对普查野外到达率、调查区域覆盖率、“三普”复查完成率、文物信息采集质量等内容加强质量控制,力争春节前完成全市“三普点”复核工作。
·张坚 杨镇潇 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