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祥
想去拜谒我国外交家乔冠华的故居,是我久有的心愿,身边的几位战友也一直在努力促成。目标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东乔庄,小车在沈海高速路上向北急速行驶……
车窗外,一幢幢农家小楼尽显风光,一片片成熟的晚稻泛着金浪。我的脑海里却叠映出1945年重庆谈判、1951年至1953年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时,乔冠华的非凡气度,以及197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形象。作为新中国的第四任外交部长,他一生充满着奋斗、奉献和爱国情怀,他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总在激励我们前行。
正午时分,当我们赶到乔冠华故居时,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但故居大门依然敞开着,任凭游人进出参观。外界称之为乔家大院,其实院子并不大,为苏北农村常见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主宅明三暗四,龙脊花窗,东厨西厢,青砖小瓦。院落整体外观典雅大方,简洁明快,具有典型的晚清时代建筑风格和苏北民居特色。
我们四位老军人怀着崇敬和思念之情,细心地观实物、摘文字、看图片,正遇不解之时,忽有一操着当地口音的中年人走过来,他对乔家知根知底,非常热情地解说,一打听,原来是乔冠华的同族侄儿乔宗军先生,也是故居的义务守护者和讲解员。他又请出他父亲乔冠宏和母亲徐丽华两位老人,介绍乔冠华的童年生活情况:
建湖乔氏是明朝“洪武赶散”的苏州移民后裔。1913年3月28日(农历二月廿一),乔冠华诞生于乔宅主屋的东房。父亲乔守恒和母亲刘氏,生有三男五女,冠华排行第三。因受家庭文化氛围的濡染,他打小聪明过人,具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两位老人回忆说。
乔宅后边有一条启明河,东北角曾有一座小木桥(现已改建为水泥桥),不远处曾有一架八篷大风车,石磨成天轰轰作响。为让幼年的冠华安静读书,父亲在宅后河中央垒了个土墩,在墩上建了一间小茅屋,成了乔冠华最喜欢的读书场所。谁也没有料到,多年后,竟然从这个“小岛书斋”里,走出了一位共和国杰出的外交部长!
宗军先生介绍,当年,二爹乔守清办了一个私家学馆,他自己没有子女,因此尽力相助侄子乔冠华三兄弟上学读书。冠华6岁即入学馆,1929年,16岁的乔冠华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直至1983年9月22日去世,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24岁那年,乔冠华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精通英、德、日三国语言,这在当时已为人中龙凤了。
乔冠华与笔结缘,始于青年时代。据《乔冠华的传奇人生》(作者乔宗军)一文介绍:1932年初,原在北平团市委工作的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因团组织遭到破坏,暂回盐城老家隐蔽期间,创办了《海霞》半月刊(后更名为《文艺青年》),号召苏中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因胡乔木不便公开身份,由乔冠华的大哥乔冠军担任名义主编,做教师的二哥乔冠鳌代为发行。当时,仍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乔冠华积极支持办刊,他曾经翻译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小林多喜二的进步小说,还有爱因斯坦、柯勒惠支夫人等人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宣言,发表在《文艺青年》上。
青年乔冠华一支风雷之笔,由此初露锋芒。
在乔家大院外面,2016年新辟了冠华广场,以高高耸立的乔冠华铜像为中轴线,做了整体规划。设有牌坊、碑廊和石塑巨书,特别引人关注的是,从反映乔冠华传奇人生的时光景墙、求学之路、外交走廊等石刻浮雕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代英才七十个春秋的闪光足迹,他每前进一步,都与风雷之笔如影相随。
抗日战争开始,国际风云变幻,乔冠华心系祖国,他辞去德国高薪及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经廖承志等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是担任香港《时事晚报》主笔,乔冠华放眼世界,纵笔时政,奇文华章从他那支风雷之笔喷涌而出。1942年初,香港形势恶化,乔冠华和廖承志等被迫撤离,进入东江游击区坚持隐蔽斗争。
1946年深秋,奉中共驻沪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之命,乔冠华偕夫人龚澎再度赴港,乔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首任社长,龚主编英文版的《中国文摘》期刊,乔氏两次居港共6年有余,在此期间,他用一支风雷之笔,写下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时评文章,成了刺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
香港沦陷后,乔冠华辗转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他不分昼夜,执笔著文,揭露日本侵略者以及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毛主席曾说,乔冠华的文章“犹如千军万马,足足抵得上两个坦克师”。他在重庆工作时,参加了中共代表团外事组的活动,并撰写了大量政论文,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在新中国重大外交活动中,几乎都能见到乔冠华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鸿文。他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特别是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那潇洒豪放的大笑,成了我国外交自信的时代符号。
在乔宅的西房里,陈设着一套沙发,上面罩着麦绿色的金丝绒外套,讲解员说,这是当年毛泽东送给乔冠华的。在这套极其普通的沙发上,他接待过许多著名国际友人。靠南窗下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木椅,就在这张木板桌上,乔冠华起草了包括《五二○声明》在内的许多重要外交文献。据述,这些实物均是从北京史家胡同51号四合院,乔冠华最后的住处运回来的。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乔冠华辅佐周恩来总理,几乎参与了包括中苏、中美、中日、中英恢复外交关系在内的所有谈判、无论是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还是外交论战中的篇篇檄文,均彰显出乔冠华卓尔不群的外交才华。因此,凡外交大事,毛主席都亲点“乔老爷出阵”。
1976年,乔冠华被免除外交部长职务,在寒冷、苦涩的日子里,幸有续弦夫人章含之相随相伴和贴心呵护,让他的生活才有了温暖和亮色。6年后,中央给乔冠华落实政策时,他已是癌症晚期。
乔冠华最后安葬在苏州市东山镇杨湾华侨公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犹如一棵大青松屹立在山顶。
由乔冠华故居拓展的冠华广场,占地面积为3.3公顷,花木扶疏,将广场及周边装点成了一座生态公园。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见增建的乔冠华史料陈列馆,正在紧张施工之中。乔氏族人悄悄告诉我们,他们打算将乔冠华的墓从苏州东山迁回来,让一代英才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离开乔冠华故居时,大家商定,要在冠华广场合影留念,我提议:在广场进口处高高耸立的大理石牌坊下。战友问为什么?我说,要把牌坊两侧的对联摄进照片。我认为,这是颂扬乔公毕生功德最好的一副对联:
激扬文字纵论天下大事,
绸缪韬略笑谈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