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紫琅茶座

选择性阅读

□李新勇

选择性阅读不仅是关于书籍的选择,更是关于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知识渴望的一种表达,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我喜欢书,但并不痴。在过去最艰难的学生时代,为将自己心仪的书买到手,我舍得节省出一周甚至两周的早餐费。并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只吃平时一半的食物,外加一周两顿的荤菜。那时候,在决定买某本书之前,我都会精挑细选。我一次次光顾书店“考察”那本书,每次读上几页。如此不知疲倦,有些书在买到手的时候,已差不多读完了。之所以还要花钱将它买下来,不是因为什么执念,而是觉得未来的岁月如果没有这几本书陪伴,不但过去的记忆无法维系,连未来的向往也找不到出发点。

后来有了一份工资还有一份稿费,我买书逐渐多起来,加上期刊,每个季度总有数本甚至十几本被摆上书桌。

有人问我:是否全部读过?我的回答很客观:选择性阅读了其中部分。又补充说:我保证每一本书都翻看过。对方问:翻看哪些内容?我答:有的翻阅封面封底、序言或后记、目录、重要的或者我需要的篇章;有的读完目录,接着一口气读下去,直读到日暮途穷、水尽鹅飞;有的读完目录或者后记便觉得该找个机会转赠给别人;有的读插图;有的读旁批和注释。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如同星辰般点缀着人类的知识宇宙。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海让人目不暇接;滑动鼠标,电子书籍更是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然而,时间却始终有限,我们无法将所有书籍一一品尝,只能精挑细选,以期在有限的生命里,汲取最丰富的精神滋养。

选择性阅读是精神跋涉的一种境界,也是在有限时间内守望灵魂的技巧。世间的书如此之多,我没有必要,更没有责任本本都读、篇篇都读。选择阅读并非漫无目的地浏览,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取舍过程。它要求我们在众多作品中甄别出那些能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书籍,那些能够引领我们思考、启迪智慧甚至改变生活的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选择,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投资和塑造。

选读之所以被看作是一种境界,是因为它体现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书海中航行,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去决定何为珍珠、何为泥沙。这种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广泛的阅读经验、深入的思考习惯,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提升。

选读的过程,是读者识别智者灵魂的过程。作者拿来感动、感染读者的不单纯是故事,不单纯是语言,更不单纯是技巧,而是故事语言技巧之外的、作者独立的思考,也就是作者灵魂的深度和宽度。那样的灵魂像世界史一样纵深千万年,那样的灵魂像史前的原野一样广袤无垠。

当我们谈论经典时,我们指的是那些穿越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的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在于它们华丽的辞藻或是曲折离奇的情节,而在于它们承载的深刻思想和普世价值。经典之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因此,选择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向经典致敬的机会,是与历史上伟大思想家对话的时刻。

有人问:既然这样,你何不将选择的时机放到买书的时候?

我不是没有这样做,事实上我次次都做了。只不过,期刊无法选择,到时间就会来到案头;书店里的图书大多有塑封,光看封面和封底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优劣,而我又不愿漏掉任何一本一眼看上去还不错的书。当然更多的书的购买依据来自网络,比如网上炒得厉害的、名家推荐的、社会反响大的、好评如潮的、斥责盈天的……翻阅网上炒得厉害的书,我看到的是炒作技巧;翻阅名家推荐的书,我在暗中估量名家的眼光,查找自己与名家审美水平上存在的差距;翻阅好评如潮的书,我分析作者的切入口和阐释方式;如果还有幸买到被读者一片叫骂的书,我探究的不是别的,而是作者到底挠到了哪个常人认为不该挠的部位。

选择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辨别不同类型书籍的价值所在。有的书只需略读前言和后记,便可抓住作者的主旨;有的书则需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每一处细节。有的书封面设计独具匠心,能够激发无限的想象;有的书因其独特的装帧而成为收藏的珍品。每一种选择都有其独到之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只有为数很少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对于作家而言,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是一种追求。他们知道,与其泛泛而谈,不如凝聚心血于一篇篇精品之中。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更容易在时间的长河中流传下去。对于读者来说,发现这些作品同样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拘一格的选择标准。如果一个作家这样说:与其草率地写一百篇文章,不如用那么一篇两篇打动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位作家无疑在向经典写作迈进。

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发现经典跟作家写出经典一样艰难,可是,我们比作家幸运,因为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一次,一个读者对我说,《追忆逝水年华》他实在读不下去,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帮他。我说既然读不下去,弃之不读就是——因为我也读不下去。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前后三十年他先后五次发誓阅读《红楼梦》,每次读不上两页就睡着了,苦熬到第十页,就感觉生不如死,为好好活下去,只得放弃阅读。我说你的做法是正确的,虽然《红楼梦》我先后读过五次,且非常推崇,但并不妨碍你不喜欢。书跟读者也存在某种机缘,就像调频收音机,对得上频率,便天高地阔;要是对不上,永远无法感知其中的美好。

只有一种人,理论上讲,不管那作品喜不喜欢,都得认真阅读,这种人就是编辑。因为他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判定一篇稿件有没有推荐给更多读者的必要。不过编辑也不是什么文章都非读不可,小说编辑一般不会审读诗歌稿件,诗歌编辑也不会审读自然科学论文。他们分工不同,各有所读。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书是我们必须阅读的。每个人的兴趣、背景、需求和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没有一本书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路径都是个性化的,某些书籍可能对某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没有太大价值;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书籍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在某些文化中,某些书籍可能被视为经典和必读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不为人知或不被重视。因此,鼓励大家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某些书籍为必读,可以帮助人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个人成长和学术进步的关键。

选择性阅读不仅是关于书籍的选择,更是关于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知识渴望的一种表达,是对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像是一台优质的选矿机,他们在无尽的矿石中寻找那些能够发光的金子。通过选择阅读,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加深邃和广阔。

2025-01-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7348.html 1 3 选择性阅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