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节日余韵尚在,江海大地已是一派争先奋进景象。
蛇年第一个工作日,南通市委、市政府连开两场大会——全市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全市“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释放出干字当头、干出精彩的强烈信号。
继去年以“新年第一会”部署新型工业化工作后,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新型工业化,邀请300余家企业参加,共谋制造强市大计,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
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
为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站在不同的维度观察,会发现这是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必经之路。
放眼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而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过程。
回望历史,一百多年前,先贤张謇在家乡垦牧兴业,建立起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书写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传奇。改革开放之后,得益于抢抓机遇、坚守实业,南通工业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重实业、兴实业是根植于南通城市血脉的基因。百年的历史深刻讲述了一个道理——这里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靠制造业走向未来。
立足现实,作为万亿之城,南通去年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超1.2万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增速居全国万亿城市第二。在“下一个万亿”的征途上,前进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努力,都需要更强的经济支撑。
当前,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产业和经济规律。从近代第一城迈向现代工业名城,需要我们坚定不移走制造强市之路,唱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重头戏”,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工业名城,南通底气何在
2月6日,“新春第一会”的第二天,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前往中天科技集团调研,勉励企业与南通同向而行、共同发展,在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中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为全市首家营收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企业,中天科技集团从乡镇砖瓦厂起步,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实体,培育出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创造了26个中国第一,跻身民营制造业百强和中国企业500强,成为光纤通信领域行业龙头和新能源领域主力军。
中天科技集团跨越发展的精彩蝶变,正是南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和最佳注脚。 (下转A2版)
(上接A1版)也正是有中天科技集团这样一批深耕实业的企业,南通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工业名城的底气更足。
去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市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会,明确了新型工业化的近远期目标,部署了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任务。近年来,全市上下以项目支撑产业、以产业引领发展,以实际成效回答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
规模总量稳中有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全部工业用电量增幅均列全省前列,包括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在内的254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超1600个科创项目落地实施,工业对GDP增长贡献度达4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1%。
制造能级显著提升: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356家;累计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63万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8.1。
质量效益逐步显现: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76家;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省级1家,国家绿色工厂26家、省级67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
唯有干字当头,方能干出精彩
战鼓擂响奋斗号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跨江兴海高质量发展呈现新的气象,如今的南通已到了坐不得、等不得、慢不得的关键时刻,必须真抓实干,依靠产业和项目赢得未来。
对于下一步工作,市委、市政府已有部署:
——在新型工业化推进方面,实施集群筑峰强链、科创人才引领等十大行动,提升产业能级、加快产业转型、培塑产业地标,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先进材料蓝海、新型能源绿岛;坚持产创融合、数实融合、两业融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用好用足中央、省政策支持和新型工业化“通十条”政策,进一步叠加市级支持,用好“惠企通”平台功能,让“真金白银”惠及广大企业;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伙伴计划,壮大南通产业生态“朋友圈”。
——在项目建设方面,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举措,更大力度抓项目谋划招引,持续激发发展的动能与后劲;推动在手项目快开工、推动在建项目快竣工、推动建成项目快达产,持续提升项目建设的速度;强化协同配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穿透式”调度,用心用情提升项目服务的热度;抢抓政策窗口,抓好系统谋划,科学用好各类政策资金,提前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方向已定,目标已明,唯有实干才能在发展中跑出加速度、展现新气象。
当天下午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正是对全市上下干字当头、干出精彩的总动员。我们要持续不断转作风、优环境,让更多企业借创新发展之力攀高逐强,更多项目乘跨江兴海之势奋楫扬帆,在南通“下一个万亿”的征途上同向而行、彼此成就。 本报记者 朱文君 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