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云
在这个春节,人工智能DeepSeek横空出世。朋友圈里贴出各种AI生成的精彩回答,令人惊叹,也让码字为生的人包括媒体人惊呼“天塌了”。究竟,我们还能否区分AI生成与人脑创作的差异?其中是否有清晰的边界?人类的思考能力会因此退化吗?包括这篇文章本身,都可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读者如何判断此文是人脑思考后的文字输出,还是AI成生的文本?AI拥有如此神通广大的算力,人类的思考、记录和创作,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当然有,必须有。在AI算不到、力所不逮的地方,正有需要我们努力守护的生命体验、价值观念和人性之光。用网络话语来说,这正是“碳基生物”无惧“硅基生物”的独特性所在。
也是在这个春节,我们的记者深入城市和乡村的肌理深处,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通城“年味”的一个个动人场景、一束束凡人微光;热爱生活的人们也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脚步,记录下独属于自己的“年味”故事。无论是洋口港、启唐城的烟火,南大街巡游的花车,狼山的火树银花,寺街和西南营的新韵,还是妈妈炒的野鸡丝,爸爸写的春联,村里作坊出的馒头和年糕,以及遍布神州大地的民俗体验和游览观光……在这些真实细腻的观察、体验和记录里,有细节、有温度、有质感,有独一无二的个体叙事,是AI无论怎样神机妙算都无法触及的地方。
同样的,AI能写出海量资讯的春运分析,却写不出火车站台上亲人离别时拥抱的力度和眼中闪烁的泪光;能生成流光溢彩的除夕夜描写,却描摹不出环卫工人、外卖员这些普通劳动者在万家团圆之夜,为生活辛勤劳作奔波的沧桑额角和坚毅眼神;能创作出辞藻华丽的诗词歌赋小说剧本,却始终无法媲美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带来生命情感体验的深沉况味以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灵光乍现……
当我们在谈论AI时,其实是在谈论自己。技术浪潮扑面而来,我们不必害怕AI,但要避免把自己活成AI。当笔下只剩下数据和套路,当眼睛不再聚焦于真实的生活,当爱抽象的人胜过爱具体的人,那正到了需要警惕和反省的时刻。与其害怕被AI替代,不如让我们学会与AI共存,在AI算不出的地方放大创造力和同理心,结结实实地拥抱现实、认认真真地体验人生,正如艾青那著名的诗句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拥有穿透数据的共情能力、照亮幽暗的独立思考、热爱生命的人性之光,才能真正让科技文明造福人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