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我市已建成124个融和法庭,去年多元解纷成功分流率全省第一——

便捷诉讼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工人们的辛苦钱,不能换个老板就不认账。”“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可能还会影响企业信用……”为了17名工人的工资,如皋法院搬经法庭融和法官袁立峰与如皋市检察院检察官孙建、如皋市司法局江安司法所工作人员尤素成轮番对某公司老板释法。这是不久前发生在如皋江安镇宁通社区融和法庭内的一幕。

融和法庭,是南通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推进“多元解纷减量工程”为抓手打造的“家门口式”诉讼服务平台。2023年以来,全市已陆续建成124个融和法庭。“融”是方式,“和”是目的。分布在区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商圈、行业协会等处的融和法庭,将原本分散的基层解纷力量拧成一股绳,从一棵树该不该砍的邻里矛盾,到涉及数百名农户的粮油票兑付纠纷,都在群众“家门口”止于萌芽。2024年,南通地区多元解纷成功分流率55.78%,位居全省第一。

协同发力,提升解纷效能

蛇年新春,海门区四甲镇冷链仓储二期项目施工现场“热气腾腾”。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600万元,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额超5亿元。而在去年9月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养殖场。此前,唐某向四甲镇头桥村租赁土地,与缪某共同经营羊场。由于养殖场管理粗放,周边环境污染严重,镇政府经专题会商,决定将土地纳入绿色产业发展项目重新招标。唐某同意解除土地租赁合同,合伙人缪某却拒绝搬迁。

该案若是一判了之,后续仍会面临执行难题,还会衍生出两名合伙人之间的补偿纠纷。海门法院四甲法庭研判情况后,决定组织双方在头桥村融和法庭进行调解。法庭邀请同为养殖户的区人大代表王光玉,结合自身养殖经验对唐某、缪某进行指导、劝诫。另一边,兽医站的农技专家黄锦华深入羊圈勘查,协调解决了畜牧保险合同变更等难题。法庭干警多次连线当事人,为双方量身定制“一揽子”调解协议。

行业专家论据,代表委员说理,村居干部通情,司法所长明责,融和法官释法,多方联合,僵局终被打破。在融和法庭与当地司法所的主持下,唐某履行了补偿义务,缪某也同意搬迁并腾退土地。土地腾退梗阻难题解决后,项目于次月破土动工,周边村居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化解矛盾纠纷,不是某一家的“独角戏”。融和法庭将诉调对接、庭所共建、法(院)网(格)融合、府院联动等机制有机聚合,相关职能部门、治理主体分工负责、协同发力,唱好多元解纷“协奏曲”。在处理一批预付消费纠纷时,南通开发区融和法庭将案件分流至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驻中心调解员与派出所、经发局、市监局等互动发力化解纠纷,为消费者缩短了维权周期,降低了维权成本。通州平潮融和法庭和平潮镇调解中心人员一起做工作,化解了一棵槐树引发的乡邻排除妨害纠纷,避免了矛盾升级。

需求导向,打造解纷“前哨”

“本来准备打持久战的,想不到才几天,就在‘家门口’得到了调解!”前不久,中南世纪城的业主赵某夫妇解决了一桩困扰多时的烦心事。

赵某夫妇家中因多次下水管道堵塞返水,屋内地板被水浸泡产生损失。物业公司派员查找管道堵塞原因,发现是房屋设计问题导致,认为责任不在物业。双方交涉无果后,赵某夫妇拒不交纳物业费,被物业公司诉至法院。

初步了解情况后,崇川中南商圈融和法庭驻点调解员顾华邀请街道物管处实地勘查,并与文峰街道司法所调解员一起,听取业主心声和物业公司真实诉求,普及法律知识,缓和双方对立情绪。经过多次调解沟通,物业公司拿出解决方案:每季度上门疏通一次,减少发生堵塞的可能性。赵某夫妇表示认可,当即与物业公司握手言和,并支付了物业费。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涉诉金额虽小,却是连接着群众幸福的大民生。聚焦辖区涉物业纠纷多发的情况,中南商圈融和法庭与辖区街道物管处建立联动机制,以“多元调解+速裁快审”方式,及时高效处理物业纠纷。2024年受理的210件物业纠纷中,有152件以调解结案。

法官不坐在法庭里埋头办案,而是走出去,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市法院以需求为导向,在行业组织及其他高需求场所设立融和法庭,安排专人轮值,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前哨”。除了在中南商圈设立融和法庭,助力物业纠纷就地化解,还探索在派出所设立融和法庭,化解在预警环节中发现的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在律师事务所设立融和法庭,提升代理人办理诉讼事务的效率。

类案示范,提供解纷指引

去年6月,20多起涉及房屋出租的案件一股脑涌入如东法院洋口港法庭,原告均为如东县某单位。

原来,原告单位在2023年底对其向外出租的房屋进行检查时发现,房屋建造年限过长,经鉴定已属危房。2024年1月租赁期满时,原告通知各租户不再续租,但租户们大多数已在此居住、生活二三十年,并不愿意搬走。同年6月,汛期将至,出租单位担心房屋发生危险,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将租户们告到法院要求其搬离。

案发时,租户们已经逾期占用房屋大半年,如果直接判决搬迁,不仅会引发新的群体性矛盾,还会引发涉及占用费的第二轮批量诉讼。“能不能从这批系列案件中先行选取一件,试试看能不能调解?”案件承办人、如东法院洋口港法庭庭长刘宇将租户代表张某作为突破口,对张某释明法理,提醒其继续占用房屋是违法行为。同时找到出租单位做工作,为租户协调减免占用费。通过前期沟通,张某态度松动,刘宇趁热打铁,将其约到离租户们较近的融和法庭进行调解,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一案结,多案解。法庭将张某的案子作为“示范案例”对其他类似情况的租户进行宣传、教育。两三天后,个别有情绪的租户也接受了调解方案,剩余的绝大多数同类案件妥善化解。

“依托融和法庭建设,全市法院将最大限度打破基层社会共治在专业、时间、空间上的壁垒,为人民群众选择更多更优的解纷方式提供指引。”市中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章智敏说,将持续聚焦基层法治热点话题,通过录制普法小视频、在线“定制”法治讲座、推送典型案例、提供风险评估等方式前移司法服务,用“身边案”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身边事”,引领文明法治风尚。

本报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

2025-02-11 我市已建成124个融和法庭,去年多元解纷成功分流率全省第一——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681.html 1 3 便捷诉讼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