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卢铖卉 实习生曹可欣)“这里共种植了60多亩小麦。”7日,记者来到崇川区秦灶街道袁桥村的一片麦田(下图),秦灶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周戈亮正在检查小麦生长情况。很难想象,两个月前,这片绿油油的麦田还是一片撂荒地。
秦灶街道共有近千亩荒地,分布在费桥村、袁桥村、西安桥村、桥东村等多个村居,大都为拆迁后荒废的宅基地、曾经的工矿企业用地以及绿化苗木地。周戈亮说,去年,街道通过招引专业农业公司入驻,对荒地进行土地整理并推行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让荒地变良田,在提升农村面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
“去年底,我们率先整治了袁桥村的60多亩荒地,拔去杂草杂树,开荒复垦,挖沟开渠,种下‘华麦5号’小麦,土地面貌焕然一新。”顺捷农业负责人施国庆介绍,当前,除由当地居民捡种的部分土地外,其他片区土地均已整治完毕。
“很多片区土地坡度不一,只能零散种点旱季作物。等这批油菜收割结束,土地腾退后,我们将通过增加基础设施让土地成整连片,以便实施机械化作业提升种植效率。”施国庆透露,顺捷农业计划利用该批土地大规模种植南通老品种水稻——早丰9号。
“盘活荒地资源,至少能帮我们算好‘三笔账’。”周戈亮告诉记者,首先是耕地账,荒地的盘活利用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持耕地红线。其次是生态账,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向善向好。过去居民随意种植和搭建临时设施堆放物资,导致环境脏乱。现在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综合整治,耕地面貌一新。再次是经济账,秦灶街道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将近千亩的土地出租给农业公司,这笔租金为村集体带来又一笔收入。“集体收入又能反哺农村治理,进一步盘活土地。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每亩土地能够达到一千元以上的收益。”周戈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