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制作木版年画、剪纸、葫芦烫画等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也有舞龙舞狮、抖空竹、飞镲等动感十足的节目表演,气氛欢腾喜庆。新春期间,走进有约350年历史的天津宁河区芦台大集,非遗元素扑面而来。放眼神州大地,许多地方都有历史悠久的农村大集。春节前后,这些大集更是人潮熙攘,地方特色美食刺激味蕾,米面肉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商户销售火爆、收入增加,游客逛得开心、买得畅快。浓郁的烟火气、乡土味、文化味,烘托出十足的年味,吸引八方来客。随着“中国游”更加火热,一些外国游客也身入其间,逛得尽兴。电商发展方兴未艾,线上购物方便快捷,线下商超环境宜人,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乐意赶大集?许多地方的大集代代相传,赶集成为人们的习惯。农村大集除了满足生活需求,还承载着亲朋聚会、分享快乐、提振精神等文化功能。它既是乡村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在这里,产自田间地头的丰收成果,能工巧匠制作的实用器具,地方民俗和非遗代表性项目等民间文化活动,集中呈现、缤纷多彩;来回涌动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吆喝、熟人相遇的攀谈,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相比网络购物,农村大集充满热腾腾的烟火气。相比城市商超,农村大集多了彰显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大集上货品多样、物美价廉、可触可见,能够抓住百姓的心,给人以归属感和幸福感。直播带货在许多大集中屡见不鲜。“网红达人”和商户线上、线下两头忙,成为大集一景,也是新的“流量密码”。开辟新场景、运营精细化,增加体验感、提高新鲜度,农村大集更加暖意融融、人气旺盛。做好赓续传承,与时俱进创新,在活跃城乡消费市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用力挖潜,农村大集定能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方水土亮眼的文化名片、近悦远来的文旅新景。
——人民日报《让农村大集成文旅新景》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团圆幸福的美好期盼。置办年货,则是春节仪式感的重要体现。从传统的瓜子糖果到新中式服装、非遗文创,从昔日的“赶大集”到如今的“云购物”,年货消费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反映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透视春节年货消费之“新”,我们看到的是消费升级的澎湃动力、文化自信的日益坚定,以及科技赋能下消费的无限可能。近年来,年货消费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从“量”到“质”的跨越。过去,年货消费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而如今,消费者更注重好不好、健康不健康、新颖不新颖。以食品为例,传统的糖果、糕点虽仍是年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减糖版”“低脂版”“绿色有机版”等健康产品正成为市场新宠。老字号品牌纷纷推出无蔗糖或低糖油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年味,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与此同时,“洋年货”走俏年货消费市场。从车厘子到三文鱼,从红酒到巧克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品进入中国家庭的年货清单。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贸易政策、便捷的电商平台和高效的物流体系缩短了中国消费者与“洋年货”的距离。年货消费的繁荣,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春节前,国家进一步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产品由8类增加到12类,并首次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发了消费者的换新需求,也为家电和3C行业(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春节年货消费还将衍生出更多新形态,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光明日报《透视春节年货消费之“新”》
AI时代最赚钱的都有谁?答案一定少不了“卖课的”。DeepSeek崭露头角之际,技术开发者还在忙着更新迭代的时候,《普通人用DeepSeek搞钱的10个野路子》《2天学会AI变现》等课程已经批量上架,有博主甚至公开炫耀自己靠收费社群4天赚了20万元,假借DeepSeek之名的“割韭菜”之“刀”又快又利不禁令人感叹!从元宇宙到ChatGPT,再到DeepSeek,每当新技术爆火时,总有“卖课”行为一哄而上。他们的课程知识量低,焦虑量高。他们大多只管收钱,不管教学质量。暴利卖课之所以令人叹息,是因为“知识镰刀”收割的是人们的求知欲,国产创新好不容易收获了国民认可度,却要被这些蹭热点的投机者恶意消耗,进而引发一系列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人工智能先驱图灵曾提出世纪之问:“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吗?”如今AI浪潮来袭,思考更是我们不能丢弃的核心能力。技术不是魔术,学习本就不会轻松,暴利卖课本质是一种投机喧嚣。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本心,做AI时代耳聪目明的独立思考者。
——新华每日电讯《卖DeepSeek课程?不,他们“卖刀”!》
“别抢了!哪吒天津人!小孩哥姓名,哪吒,天津陈塘(今河西陈塘庄)人,小学在读。” 天津文旅发布的这一视频,只是多地争抢哪吒IP中的一例。哪吒再次归来,成为2025年春节假期的一大热点后,天津、宜宾、江油、南阳等多地希望与这一“顶流”搭上关系。近年来,只要有热点出圈,“蹭热点”几乎成为相关各地打开文旅“流量密码”的标准动作。那些可能带来“泼天流量”的存在,无论是大红的电影与游戏,还是特色美食、节庆活动,只要可以吸引流量,各地文旅部门都会上演一轮又一轮的借势营销。这样做的逻辑不难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即资源,热点即机遇。通过蹭热点借势借力,地方文旅可以迅速吸引流量,提升知名度,树立目的地品牌的良好形象,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文旅行业的借势营销无可厚非,只是想蹭好热点并不容易。实际操作中,个别地方的借势行为过于想当然,投机心态比较重。比如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将本地与热点事件强行关联,不在本地特色和实际吸引力上做文章,只想借助表面功夫赚快钱;还有的为了博眼球制造低俗、恶搞甚至不惜编造离奇的传说。这种“硬蹭”“恶蹭”行为不仅会损害地方形象,还可能对当地的文化生态造成负面影响。“蹭热点”绝非单纯的宣传推广,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从目的地建设、产品创新开发、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到基础设施改善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比如,在推出某项活动或产品时,首先要注重产品的创新性,避免复制和模仿;其次要考虑目的地的承载能力,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最后,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蹭热点”还要考虑长远,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探索将热点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发展动力。
——环球时报《文旅蹭热点,抓流量更要重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