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我市人社部门组织125家企业赴陕西、山西、贵州、甘肃等地招聘——

“一对一”上门问需求 “点对点”送工助复产

这两天,春节后出发的首批赴外招聘团队陆续返通。行程或长或短,但都收获满满。据统计,我市125家企业分赴陕西、山西、贵州、甘肃等地,提供了高达12010个就业岗位,顶风冒雨参加12场招聘会,共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超1280人,为劳动者稳定就业、企业尽快复产注入“春风”力量。

访企问需,按需排出“抢人”线路图

每年春节前后,是人力资源供需匹配的关键节点。积极响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关于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的号召,我市人社部门提前部署、靠前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对12021家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等类型企业,开展了2025年度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发放问卷14000余份,全面掌握、精准研判企业用工缺工情况。

同时,各地人社部门精准发力,“一对一”上门走访115家重点企业,了解春季用工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重点企业用工较去年同期上涨10.44%,人力资源需求呈上升态势。”市人社局就管中心主任赵阳说。

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破解企业用工难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不间断加强区域间人力资源合作,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劳务基地129家,年均引进外来劳动力9万人左右。仅2024年,我市就与省外新(续)签33个劳务协议,新增建立省际劳务基地24个,面向省外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17场次,提供岗位信息47322个。

“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后,我们第一时间组建赴外招聘工作专班,一方面积极与劳务基地对接、提前推送岗位信息,另一方面合理制定赴外招聘的路线。”市就管中心副主任唐刘华说,企业反馈的外地员工受欢迎程度,是选择招聘地的重要依据,“哪里的员工勤劳肯干、稳定性高,企业自然愿意引进更多。”

很快,外出招聘的时间表、路线图火热出炉,十多条线路密集出击,大力引进人力资源。

抢抓先机,吹响跨省招工“冲锋号”

“抢人”大战,在春节前就已打响“第一枪”。节前,如东县率先启动赴外招聘活动,兵分两路前往云南和陕西;随后,海门区赴云南腾冲、通州湾赴陕西汉中开展劳务协作。四组人马通过直播带岗、现场招聘等系列活动,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00余人。

节后,全市赴外招聘的脚步更快了。从正月初八开始,14条赴外招聘线路陆续启动,人员分赴6省参加31场次招聘会,218家企业送去3.2万个岗位。

赴贵州招聘的31家企业中,有不少“熟客”。“去年我也来了,现场招了一对小夫妻,在企业干得很好,还在南通买了房子、生了娃。”江苏玖通商业展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张小健说,都匀人社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去年向企业输送了12名焊工,现在还有8个留在企业,今年希望能和当地相关部门、学校继续合作。

招聘团队中,中天海缆的杨武周身份特殊,“他是去年入职的贵州籍员工,和老乡交流起来更顺畅,也更有说服力。”负责招聘的田磊磊说,公司新建了工厂,产能扩大了一倍,需要新进80名左右的员工,贵州4场招聘会有二三十个人表达了就业意向。

江苏馨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果也不错,“已经有近20人确认了,还有一些在联系,等过完元宵,公司会包车把他们统一带回南通。”招聘负责人朱汉玉说,除了现场招聘,自己还加了好几个村干部的联系方式,让他们帮忙推荐岗位、联系老乡。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外出招聘更长远的意义,是为企业和劳务基地搭建平台、建立联系。在贵州省安顺市举行的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诚邀南通企业提供岗位需求信息,“我们会通过市县人社部门及‘安心干’小程序进行宣传推广,即时提供就业服务。”

强化保障,唱好揽才留人“主题曲”

人才招进来,更要留得住。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尽可能提高待遇,更要努力提升员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创造暖心、有凝聚力的内部环境。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现有近100名贵州籍员工,有的已经在南通工作超过15年,“公司包食宿、发工作服,提供生活用品,很多是夫妻俩一起来的,四五年就能攒够钱回老家盖房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季红菊说,公司会提供夫妻房,食堂口味也会根据需求调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除了薪资待遇,集团的培训制度、晋升通道也是吸引老乡留下来的重要原因。”田磊磊说,杨武周入职不到一年,就从试用工成为辅助工再到主机工,只要肯学、肯干,月入万元不是梦,“企业里像他这样的外地员工不少,但复工率很高。”

“市、区两级政府给予的生活津贴、购房补贴等各类人才津补贴政策,也大大帮助企业留住员工。”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朱卫东说,我市还推出了春节期间稳岗留工六项举措,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重点企业留通慰问补贴、企业招聘补贴、人力资源机构推荐就业奖励、交通费补贴等,有力保障节日期间连续生产的企业,鼓励其他企业节后尽快复工复产。据统计,我市100家重点企业现有员工总数10.56万人,目前96%以上的员工已返岗。

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已组织“点对点”送工390名,不少企业的接工大巴正蓄势待发,将更多人带回南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稳”。

本报记者 何家玉

2025-02-12 我市人社部门组织125家企业赴陕西、山西、贵州、甘肃等地招聘——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8819.html 1 3 “一对一”上门问需求 “点对点”送工助复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