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短乘长”致使列车超载,今年春运又出现了。据媒体报道,近期有列车经过河南信阳时,因一些旅客未在票面到达站下车造成超员,导致部分正常购票旅客没能上车。经过铁路部门协调安排,这部分旅客退票后,有些人自行离开,有些人选择乘坐后续列车。如果在平时,“买短乘长”只要按规定补票,也是被允许的。根据《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旅客在车票到站前要求越过到站继续乘车时,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可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价和手续费。春运属于运输高峰期,铁路运力紧张,如果大量旅客选择“买短乘长”,到站不下车,就容易导致列车超载,不仅影响正常购票旅客的出行,还会干扰列车的运输秩序和运行安全。根据规定,在无运输能力时,列车有权拒绝旅客补票和继续乘车。因此,对春运期间恶意“买短乘长”甚至意图逃票的现象,铁路部门要明确拒绝。否则对那些遵守规则的旅客是非常不公平的。从本质上讲,买票乘车是一种合同和契约,购票成功意味着旅客和铁路部门之间形成了客运合同关系,后者有义务按时把旅客送达目的地。在运力紧张的背景下,如果因为有人“买短乘长”拒不下车,就让正常购票的人吃亏,那会消解铁路运行各项管理规则的严肃性、权威性。在这方面,铁路部门应该拿出更有力的举措,加大对恶意“买短乘长”的惩处力度。当然,也要看到一些“买短乘长”旅客的无奈。正如网友所言,“要是能买到票,谁不想买一张有座位的票?”还有网友坦言,为了能买到坐票,自己不是“买短乘长”,而是“买长乘短”,宁愿多花钱买长程票、全程票。对于类似诉求,同样不能忽视。每年几十亿人次的春运,考验着交通运输领域的治理水平。更好满足出行需求、改善出行体验,应该是春运始终不变的目标。
——人民日报《“买短乘长”致超载 管理还须更精细》
春晚小品《花架子》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镇长看到沿街商户玻璃脏了,提醒“玻璃该擦擦了”,被传达为“一周一擦”,最后演变为“一天一擦”。“建议”变成“要求”,层层加码执行,小品把形式主义如何加重基层负担,表现得直观而深刻。节后首个工作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释放出整治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的鲜明信号,传递着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的鲜明导向。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抓好落实,重在基层。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冗余的文书工作、低效的督导检查,挤占了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就必然会影响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加班加点做无用功,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挫伤基层干部的精气神、积极性。当前,形式主义仍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存在,新问题、新表现还在出现。面对顽瘴痼疾,整治工作必须得其法,才能收其效。整治违规借调,规范过度留痕,减轻“初稿压力”……减负,就是把那些占用时间同时毫无意义或不该基层承担的事项减掉。找准了痛点、难点、堵点,才能避免成为走过场或者增加新负担;不必要的负担,往往根子在上面,多从源头和上级找问题,多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才能抓常抓长,避免雨过地皮湿。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为基层减负,目的是提升工作实效,必须同步“增能”。会少了,往田间地头跑得多了,一名村干部在谈到减负效果时,说现在忙得充实、忙得踏实。减负,减的是无谓负担,去的是思想包袱;增的是真抓实干的时间,添的是敢想能干的劲头。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以减促干,把干事的热情、潜力、活力激发出来,把各方面的拼劲、干劲、闯劲带起来,就一定能干出好成绩。
——人民日报《减负松绑跑起来》
山西大同的“破门亮灯”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至今仍未平息。平城区古城街道在致歉信中承认,“对城市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大同致力于“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而此事一出,不仅伤及城市形象,还有损当地的营商环境。“破门亮灯”事件之所以出现,可以说是当地相关部门陷入了角色“迷失”,突破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由此出现的情况是,在对待相关商户时简单粗暴,一味展示霸气蛮力。这种“硬控”行为,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格格不入,也与当地打造营商环境的努力格格不入。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对依法应当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各类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具体到大同这起“破门亮灯”事件,商户是开门还是关门,是亮灯还是关灯,完全拥有自主权。换句话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更不能采取撬锁并强制开灯的极端方式。人们常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本前提。如果动辄用粗鄙方式侵犯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会埋下长久隐患。反思“破门亮灯”事件,“灯”究竟怎么点亮?说到底,应管住乱伸的手,用法治精神亮灯,“点亮”公众的信心,点亮市场主体的发展决心。
——人民网《必须对“破门亮灯”行为亮红灯》
今年春节有点不一样,预制菜在许多人的将信将疑中走上了年夜饭的餐桌,“预制菜在骂声中卖爆”成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今年预制菜销售额已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可谓爆发式增长。充满争议的预制菜,为何能在今年春节销售火爆?主要原因是方便。预制菜分为半成品、成品,半成品已经经过初步的加工,仅需要简单的烹饪即可食用,而且配有烹饪指南,火候、调味相对容易掌握,口味相对稳定。成品则经过完整的加工,可直接食用或加热后食用。五分钟做好一盘小龙虾、十分钟出炉一份烤鱼,几道菜同时做,甚至只需要二十分钟就能搞定一桌大餐,大大减轻了年夜饭厨师的负担。预制菜年夜饭的主要客群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这一群体更有意愿尝试新兴事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会做饭,许多人即使会做饭也只是弄个家常菜,大菜、硬菜能做的少。预制菜种类则丰富多了,更重要的是,品质相比于刚开始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给想在年夜饭上为家人做一桌大餐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选择。相对于在酒店吃年夜饭,预制菜性价比往往更高,还不用大冷天出门,更加随意。在看到预制菜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消费者的种种顾虑。从网友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对预制菜持怀疑态度。最让消费者挂心的问题便是安全性、健康性,消费者普遍担心添加剂过量、食物不新鲜,食用预制菜会伤害健康。口味也是消费者担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预制菜品牌口味不错,但也有的口味一言难尽。此外,色泽不佳、实物与包装袋宣传图不符、淡化年味等问题,也让许多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市场秩序需要经营主体自觉主动维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要及时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生产许可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贮藏运输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让预制菜产业在群众的监督下发展。市场监管主体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消费者集中担忧的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预制菜品牌培育。还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各方共同努力,让预制菜在阳光下制作,才能走上更多百姓餐桌。
——经济日报《预制菜上百姓餐桌还需过几关》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登顶我国电影票房榜后,又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哪吒2》登顶之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长安三万里》《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缘起》等不少国产动画电影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让很多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的希望——“中国动画电影踩上了‘风火轮’”。近年来,随着文化政策的有力牵引,对文艺精品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不断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于动画电影。在《哪吒2》的结尾字幕上,跟动画制作有关的公司多达上百家,大多是本土制作公司。这背后是一条不断成熟的动画制作产业链。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体现着坚实的行业积累。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从2015年热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19年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2023年大热的《长安三万里》等等,近年来热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国产动画的无限潜力。从市场消费视角来看,优质内容始终是吸引观众的核心动力。“哪吒”一骑绝尘,成为票房和口碑的双料赢家,凭的是过硬的质量。随着《哪吒2》爆火,“电影宇宙”的概念被一再提及,有人认为,中国动画电影或有望借此形成“电影宇宙”。打造一个“电影宇宙”并不简单。它需要高度精密的行业分工体系,具备相当规模的熟练产业工人,有穿越数个层级的稳定供应链。无数故事编剧、人物设计、电影配乐、服装道具、烟火特效、CG制作、动作捕捉、场景调度……这些各自领域的熟练“工匠”,对每一处细节的把握都蕴含着无数电影经验积累。“哪吒”一骑绝尘,更待你追我赶。越来越多的“哪吒”竞相涌现,国产动画的“电影宇宙”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新华网《中国动画电影何以踩上“风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