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结事了,是群众最朴素的诉讼认知和愿望,也是司法审判的重要目标。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份指导意见,要求坚决防止“程序空转”,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程序空转”“就案办案”等问题,目前在司法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案件在上下级法院之间来回反复,不仅增加当事人讼累,甚至会导致“一案结、多案生”。解开群众的“心结”,就要加强对实质诉求的审查、回应,决不能仅以程序问题为由将老百姓的诉求简单拒之门外。在确保程序公正的同时,着力厘清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推动问题解决,才能进一步赢得群众认可,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定分止争,不能只关注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还要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对不能准确理解法定起诉条件的当事人,要耐心做好法律释明、诉讼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且合并审理有利于实质化解争议的,可以依法合并审理,为当事人一次性解决矛盾纠纷尽可能提供最大便利;此外,还要在更高水准上推进执行工作,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拿出“如我在诉”的责任感,用最优质量、最高效率、最佳效果处理好每一个案件,司法公正就更加可触可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会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137件行政争议一揽子化解的启示》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再次催生了一批“卖铲人”,确切地说是通过付费课程“割韭菜”的人——社交平台上,一些流量投机客以“暴富”“财富自由”为噱头引流卖课,信以为真的消费者“入坑”后才发现:付费资料不过是卖家“搬运”而来的免费内容,还强调虚拟商品不退不换,比如近期流传较广的清华大学沈阳教授下属团队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免费资料被不同卖家以0.01元至15元的价格售卖;有的104页付费资料中仅有4页谈及DeepSeek;有的是ChatGPT旧教程改名重卖……与其将这些侵权、低质内容称为“课程”,不如说是一把把打着知识幌子的镰刀。正如沈阳教授表示,“第一不要搞欺诈,第二不要侵犯知识产权,第三不要损害消费者权益”,涉及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相关部门和平台应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每当有新技术爆红,就有类似的“知识镰刀”收割“韭菜”,规避之法在于,学会与“AI焦虑”和谐相处。回过头来看,当初没有买ChatGPT、Sora课程的人,也没有像卖家渲染的那样,失业了或是被时代淘汰了;买了课的,似乎也没几个因受到启发而实现了财富自由。知识付费也好,免费分享也罢,不排除专业人士等分享的高质量内容,但也没有谁敢保证,新技术一出来就能给出“终极教程”,叫人一学就“暴富”、走上职业巅峰。现实更可能是,一群赚快钱并且不怎么懂技术的人,动辄教人抢抓风口,不断更换瓶子装着同样的酒,让慌不择路的人赔上时间金钱之后,继续留在原地迷茫。学习依然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不过,信息过载时代,好的学习资源同样需要深度求索。
——南方日报《警惕借“AI焦虑”搞“认知收割”》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指出,2024年1月至12月,长视频、短视频、小程序等平台共上线3.6万部微短剧,平均每月上架3000部。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持续打造“爆款”产品,看似机会遍地,实则挑战重重。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新规持续发力下,流量逻辑主导的“粗放式”微短剧生产得到显著控制。抖音、快手等多家视频平台日前各自发布了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公告显示,今年1月份累计有1500余部微短剧涉及片名夸张博眼球、内容涉极端侮辱、低俗擦边、价值导向不良等违规情况。各平台方通过前置拦截、动态审查等方式,对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微短剧采取了下架、截留甚至划入黑名单的处置,可谓重拳出击。事实上,这组数字也揭开了微短剧在“野蛮生长”时代的潜在逻辑——部分制作方试图以“广撒网”的突围策略来对抗监管,以海量违规试错成本换取幸存概率。微短剧既是文化消费的新宠,也是传递和塑造社会价值观的新媒介。微短剧的叙事往往诉诸“逆袭”“复仇”“重生”等典型爽文模式。部分短剧为了追求流量,不惜夹带低俗、猎奇甚至价值观扭曲的内容。例如,某些短剧中“一夜暴富”“豪门恩怨”的桥段,无形中强化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而“复仇”“逆袭”等主题,虽然满足了观众的爽感需求,却也容易传递“以暴制暴”的错误信号。若不严加治理,微短剧很可能成为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新温床与“放大器”。微短剧产业的创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正迫切需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过去一年,微短剧以504亿元的市场规模首次超越中国电影市场,并支撑了近65万个就业机会。从文化投资的角度来看,一窝蜂地投入微短剧“粗制滥造”的洪流,不仅难以获得长期回报,还可能加剧行业的内卷化。在这一背景下,亟须协同多方力量,及时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微短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然而,要重塑微短剧的价值坐标系、形成精品微短剧的涌现之势,依然任重道远。对于制作方而言,首先要扭转侥幸心理,时刻对行业新规和用户口味保持警醒,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挖掘鲜活且多元化的创作题材,才是摆脱叙事窠臼、寻求新变的关键。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平台方而言,在强化监管治理、净化行业风气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支持力度,引导行业向善,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创新导向的创作环境。
——环球时报《上千部微短剧被下架,别把“低俗爽”当卖点》
据媒体报道,2月11日晚,和主人英勇救人的“白龙马”病情出现反复,晚上九点二十左右,“白龙马”因病情过重离世。“白龙马”此前在网络上颇为有名。2月4日,汉江湖北仙桃段汉江大桥下,一名男子不慎落水,危急时刻,三人一马在冰冷的江水中合力救起落水者。而这匹救人的马也被舆论关注到,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应当表彰这匹马。仙桃当地也非常“听劝”,在给救人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的同时,并为“白龙”佩戴大红花,全市表彰。可惜在救人后“白龙马”开始发烧,最后因为突发肠绞窄离世。人们高规格地感激一匹救人的马,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讨论:动物又没有感知,人们如此大张旗鼓到底有没有意义?平心而论,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没有“意义”。动物无法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大概也不知道何谓“见义勇为”,更不可能上网看到人们的点赞。但由此说人们的悼念是无意义的恐怕也不准确——与其说这是悼念动物,倒毋宁说是慰藉人心,着眼点恰恰在于人。悼念“白龙马”,是在鼓励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也是人类在表达一种生命意识:感激每一个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固然有恻隐之心,但相比于“物伤其类”,这种跨越物种的恩情,更让人们感受到纯粹、本质、存在于自然界的善意与勇敢。其实类似的纪念并不罕见。古代就有“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的说法;到了现代,类似的纪念更是随处可见,比如曾在汶川地震中救出15人的搜救犬沈虎,在它离世后人们也为它立了雕像。人类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认同其他生命的价值,这恰恰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深度。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情景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人类在平等地、真诚地看待周遭的一切生命,在认真地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光明网《“白龙马”离世,悼念动物也是慰藉人心》
当下,各地政府组织干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些企业并不欢迎,一些调研对象表面笑脸相迎,实则深感无奈,甚至心生厌烦。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们知道,“有形之手”对企业发展影响甚深。一方面,企业期待政府能“量体裁衣”制定政策,以此获得更好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能与企业同频共振,更好发挥“有形之手”作用。为此,实现政企联动,打通政企沟通“高速路”至为关键。于是,走访调研便成了一种常规操作,这无疑也是务实之举、暖心之策。既如此,为何一些走访调研又不受待见呢?究其根本,是有的走访逐渐走偏了。比如,有的干部把企业走访当成“刷脸打卡”,脚步匆匆、走马观花,主打一个“走过场”“我来过”;再负责一点的,对企业反映的痛点、问题倒是如实记录、照单全收,却迟迟不见行动;再“敬业”一点的,频繁到访、“积极”指导,结果企业苦于忙接待、忙迎检、忙汇报,一年到头材料都要准备“一箩筐”……凡此种种,都与走访助企的初衷相去甚远;久而久之,企业对所谓走访自然唯恐避之不及。问题何解?先要摆正心态。走访调研“身至”还要“心至”,服务企业“贴身”还要“贴心”。当聚力解难题。世间难事,最怕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善于问计问效。走访效果如何、政策“体感”怎样,企业最有发言权。切忌一“走”了之、一“调”了之,珍惜每一个政企沟通机会,通过问计问效于企业,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制度设计,进一步延展走访调研的价值链条,善莫大焉。
——广州日报《一些调研为何让企业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