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乡村振兴

启东沙地圩田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农耕文明在这里活态传承

右图:垦牧公司门楼。下图:传统灶台。

立春过后,走进启东市海复镇搬场村,只见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郁郁葱葱,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日前,启东沙地圩田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随着启东成陆、垦牧拓荒、改造盐碱地形成并延续至今,具有水利体系网格化、耕地生态化、人居一字化、种养精细化的特点,既整齐划一又便于生产,是全国范围内罕见的、大规模的、人为干预的滨海临江型农业文化遗产。

张謇规划设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始拓荒大业

步入启东市吕四港镇挡浪墙遗址文化公园,只见一排500多米的水泥“挡浪墙”,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已斑驳脱落,却仍傲然挺立、雄风犹存。这一处,便是张謇组织修建的海上挡浪大墙,见证着20世纪初那段捍海斗潮、防坍兴垦的壮阔历史。

张謇是我国近代治水先驱。“通海之滨,可垦之地千顷。”这是他到通海交界处海滩勘查时的有感而发。后来,他又萌生理念:围海造田,移民定居,开垦种植棉花,以解决大生纱厂的纱织之需,同时还可在此兴办教育。

向海要田、与水争地,1901年,张謇发起并集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大规模的垦牧拓荒。但受限于气候及水文条件,围垦之堤常遭海潮冲袭,给垦牧带来了巨大困难。1904年,又突遭大风暴,海潮侵袭,大片农田被淹受灾。张謇闻讯后,决定由垦牧公司出资,建造防潮堤岸,其中挡浪墙就包括在内。

为此,张謇聘请荷兰水利专家约翰斯·特来克来南通,规划通海垦牧公司的围海筑堤工程。特来克设计了直立式钢筋水泥桩柱,内加水泥板以挡大海浪冲击,经试验,堤岸抵御海潮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保障了蒿枝港口围垦的成功。

在张謇的设计规划下,垦区内的水利系统结合了荷兰、瑞典、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工程师的智慧经验,逐渐形成水系完善,以河、沟、渠的形式纵横交错的规范化、网格化水系。以先进的水利系统为基础,垦区1至7堤先后围建成功,通海垦牧公司带领垦区人民外御海潮、内改盐碱,沙地圩田农业系统由此初具雏形。

“启东沙地圩田系统集成了两个世界遗产的智慧经验,这个尤为独特。”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朝新介绍,沙地圩田系统向海求地、围建堤坝、兴建市镇的做法,与荷兰贝姆斯特圩田理念不谋而合。荷兰平均海拔在0米上下,为了保护农田,荷兰人建造了第一批堤坝。之后向海求地,在靠近海岸线地区建设了一批更高的堤坝,并在原始堤坝后建设了一圈内坝,用层层防线限制海水侵入。堤坝提供了安全的家园,在堤坝附近形成了该国早期的村庄城市。同时,沙地圩田系统还与韩国济州岛黑色石墙农业系统——借助火山岩石建造围栏用来防风和阻止水土流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2万亩圩田,展现百年前“高标准农田”雏形

站在高处,俯瞰海复镇搬场村田地,便可发现圩田、水道、阡陌、房寨四大要素,构成了规整的几何图形,浑然天成、简洁美观。

“沙地圩田堪称一百年前‘高标准农田’的雏形。”蔡朝新说,12万亩圩田为方正的棋盘式格局,田块既有一定规模的水利系统,防洪防旱设施完善,又有纵横的交通系统,生产生活非常方便。

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以堤划分,堤内设圩、圩内设区、区内南北成排、东西成“土窕”(合字,音tiao),基本上每“土窕”为一户。“土窕”与“土窕”之间有“土窕”沟(即民沟),排与排之间有排沟(即横河),圩与圩之间有竖河,堤与堤之间有入海大河。每“土窕”田南北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中心横路,即埭路;贯穿南北几只埭的叫径路,即中心路。

由此,地块、水系、道路“四,三,二”格局清晰显现,即规则分布着“土窕”、埭、排、区四级地块,民沟、横河、竖河三级水系,以及埭路、径路两级道路,其基本格局仍延续至今。

“在这片沙地上,启东人民有沿河居住的独特传统,人居布局呈现一字化,家家户户的住宅前后均有田地,房前种植蔬果,屋后养殖畜禽,民沟放养水禽和水产品,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为农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蔡朝新说。

搬场村占地500亩农遗核心展示区内,生动再现了启东人民真实的生产、生活面貌。玉米地里种植洋扁豆,将豌豆藤爬到蚕豆架上……开春之后,充满智慧的老农民还会通过夹种、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套种轮作物产丰富的前提下,民沟长宽都以户均自给自足的尺度为标准。若田太宽或过大,则费力过多;若田太小或过窄,则耕作的效率降低,因此,张謇最终将垦区的农田定位20亩一“土窕”。“看似不起眼的规划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让农业生产既科学又省力。”

沙地圩田是清末民初时期“乡村建设”的范本。此系统是由实业家张謇倡导的、近代乡村建设的“南通模式”,并形成全国乡村建设思潮,刺激了全国性乡村建设行动的涌现,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保护利用传承,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沙地圩田民居独有的布局和建筑格局形成了独有的沙地文化,使得垦牧地区民居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景观特点,突出表现为典型的一字形村落空间布局……”春节期间,在通海垦牧公司博物馆,讲解员张海军向八方游客徐徐讲述。

将世世代代留存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离不开保护与发展。2020年,启东启动沙地圩田农业系统申遗工作,由启东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依托国有平台公司——江苏启晟集团,启动修复沙地圩田农业系统并进行通海垦牧公司复建项目,并于2021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

修旧如旧。走进复建后的通海垦牧公司,只见一尊3.6米高的张謇铜像昂首阔步、极目远方,仿佛正在凝视着这片沙地的沧桑巨变。身后,一片占地近6万平方米的四合院建筑群,以十字天井形式展开,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其中,复原区生动复刻了公司当年工作场景,展陈区则用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现了公司的艰辛发展历程。“先辈们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垦牧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前来研学的启东市蝶湖中学初一师生代表在参观后纷纷表示。

开展土壤质量保育行动、强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设计农业文化遗产精品旅游路线……2021年,启东市着手编制沙地圩田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文广与旅游局等多个单位分工,着重在农业生态、文化、景观保护以及生态产品开发、保护性旅游开发等方面发力,为文化遗产擘画传承发展蓝图。

“我们将持续用好用活农业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掘优秀农耕文化遗存、传统生产技艺、典型民风民俗等农业文化遗产,并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保护利用,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承办各类研学、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擦亮农业文化遗产名片,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卢兆欣 陆薇

2025-02-15 启东沙地圩田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139.html 1 3 农耕文明在这里活态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