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晨雾尚未散尽,海门区悦来镇三其村的元麦田已泛起绿浪。10亩标准化种植区内,20厘米高的元麦苗郁郁葱葱,“这批元麦去年10月底种植的,今年4月底就能收割青麦子做冷蒸了。”三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洪霞介绍。
三其村的元麦特色产业始于2023年。当5亩试验田的元麦迎来丰收,村干部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体化身“美食工匠”,将传统时令冷蒸推向市场。从摘麦穗、脱粒、扬麦、炒麦粒、脱壳,到手工揉搓出碧玉般的“麦蚕”,村干部们都亲力亲为。
“去年‘五一’假期前后每天销售两三百斤,一星期就通过线上朋友圈和线下市场销售一空,净利润突破万元。”王洪霞说,有了成功经验,去年开始便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成立海门区三霞食品有限公司,并在年前利用村集体资金建设了高规格的加工室,注册了商标,还申请了卫生许可证,“这次我们还采用了间隔一个星期的分批播种方法,将‘冷蒸’上市周期拉长,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三其村位于海门区悦来镇东部,全村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8公里,耕地面积2800亩,总人口2132人,下设23个村民小组,党员90人。
漫步于三其村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人居环境示范片区,一幅幅清新宜人的画卷缓缓展开。昔日杂乱无章的空中飞线,如今已用黑色绝缘体材料包裹。而彩绘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传播正能量、弘扬乡土文化的生动载体。
长期以来,三其村以人居环境“无瑕疵”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刷新村庄的整体颜值与气质。“三其村还创新打造了新阵地‘夜话长廊’。”王洪霞介绍,在这里,村民们围绕“治理公共空间”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在村规民约的作用下,三其村成功收回了2000余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为村集体带来了8000元的经济增收,盘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空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驻足于三其村北部的习南河畔,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清爽干净。河道两侧,木桩护坡错落有致,增添了几分古朴韵味。
人居环境长效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前的10多年时间内,三其村曾深受沟河问题所困:邻里间因沟河产生的矛盾层出不穷,水生环境恶化,治理费用高昂,村民们对此苦不堪言。2019年底,王洪霞痛定思痛,带领村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创新实施“一河一策”“以水养鱼、以渔养河”治理新思路,将河沟尽数发包,由承包老百姓自行打理,这大大提升了村民自发整治水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全村300多条泯沟发包后,不仅每年为村集体节约10万元左右的保洁费,还增加了数万元的承包款收入。“自从承包了这条河,我每年都能通过养殖河虾、河蟹、河鱼,增加数万元的收入,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承包习南河的村民陈卫国说。
展望未来,王洪霞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和美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推动三其村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和福祉。”本报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