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五山脚下,春潮涌动、千帆竞发。
14日,崇川区产创融合发展大会在更俗剧院召开。这是崇川区首次将产业发展大会与创新发展大会“两会合一”,释放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而构筑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的鲜明信号。
追新逐质向未来,产业和科技创新缺一不可。一直以来,主城崇川坚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两手抓。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位居全市前列。此次大会中,崇川专门发布2025年产创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推进产创融合指明了方向。
优势叠加优质生态
一批企业奔跑在产创融合之路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公布,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罐箱绿色柔性管控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这不仅为企业在行业内树立起智能制造的新标杆,更意味着企业创新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集环科是我国第一家罐式集装箱制造商,以“数造新动能、智创新价值”为核心理念,将AI、5G、IOT、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生产运营的每个环节,使产品交期大幅缩短,检验效率及首次装配合格率得到提升,综合运营成本下降。去年,企业应税销售完成32.1亿元,跻身“全市制造业发展50强”。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强支撑。作为全市创新要素集聚度最高的“主板块”,崇川人才储备丰富、载体资源优质、产业基金活跃,有着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
近年来,崇川区政府部门更是相继出台了系列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以良好的创新生态鼓励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
譬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崇川区重大科技产业创新项目“拨投股”管理办法》,修订完善“科技创新20条”“科技金融12条”等,此外,连续多年举办“智汇崇川”创新创业大会,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的共识。去年全年,崇川兑付科技创新相关奖补资金1.21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优势加持、优质生态营造,在崇川,涌现了一批像中集环科一样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与奔跑的企业。
数据与荣誉是最好的证明:近三年,崇川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由615家增加到734家,高企保有量由348家增加到630家。就去年而言,全区净增高企9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突破100家,其中,规上工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占比超20%,全市第二。钰泰半导体入选中国独角兽、省独角兽企业,百优达等4家企业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易实精密等12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持续科技创新激活力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市领先
“全区4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占比44.6%,其增加值和利润率分别高于行业平均0.4、0.7个百分点。”会场上,区委领导报出的这一组组数据,生动展示了产创融合的“魅力”。
现场,崇川区2024年度产创融合发展十佳优秀企业也同步亮相。其中,既有纺织、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企业,也有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企业。作为十佳优秀企业,他们对于产创融合感受最深,也最具有发言权。
“唯有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与产业创新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才能打通实验室到工厂、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燕介绍,该企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专注“一根丝”的研发生产“不动摇”,如:成立单丝研究院,持续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每年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资金进行创新研发。
基于此,企业研发的高功能单丝中的导电单丝、耐高温单丝、复合单丝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从2005年到2015年,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产值从0到1个亿的突破,去年产值更是达到7个亿,成长为国内单丝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与南通新帝克单丝有着“异曲同工”发展速度的,还有奥创特新(南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奥创特新专注于新能源安全材料研发生产,虽然才成立两年多,但已与20余家新能源电池和储能客户达成合作,去年订单规模突破3亿元。这份成绩单,与企业始终聚焦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发展风口,新能源电池的安全性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董事长曹晓燕透露,聚焦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护技术,企业自主研发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
企业持续科技创新,激发各自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为全区的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去年,全区工业开票销售135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7%,高于全市12.5个百分点,全市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2%,均位居全市前列。成功入选全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全市唯一。
发布专门行动方案
走好产创融合发展必由之路
多年沉淀,让崇川的产创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基因和成效。与此同时,近年来崇川也面临着土地、规划、环保等刚性制约日益趋紧的现状。为此,区委、区政府更加意识到,用地粗放、产出低效、能耗高企的发展模式没有出路,唯有坚持精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打破主城区发展瓶颈,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方向准,步子才能稳。坚定不移走产创融合发展道路,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崇川区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度重视成果落地转化、切实强化要素保障。
如何将这些重点深度落实?
崇川区发挥科技创新工作专班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了由科技局、工信局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区街联动的产创融合发展工作机制。与此同时,会上专门发布了2025年产创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聚力实施“产创主体扩容提质、产业能级稳步跃升、数实深度融合赋能、平台载体提档升级、创新要素协同联动、绿色降碳转型升级、双创人才引进培育、创新生态体系培优”等“八大行动”。此外,修订出台了工信、科技、人才、营商环境等领域的一揽子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并提出要突出“五新”联动(新政策、新平台、新场景、新服务、新项目),以此推动更多创新要素拥抱崇川,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产创融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全区上下‘一盘棋’,政府企业‘一起干’,才能落到实处、干出成效。”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新基建服务商和数字化新商业场景服务平台,老虎工业云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业数字化升级转型。自老虎云南通公司一个月前落户崇川以来,全区已有近200家企业上云用云。公司总裁陈军说,老虎云将积极响应崇川产创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地区能够容纳5000家本地企业、产业搬到云端的数字新基建“数字云湖”,促进智改数转网联走深向实。
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全面拥抱主城,崇川政企携手,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 陈静 苗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