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驱动创新引擎 激荡江海潮涌

——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侧记

江海交汇处,创新潮正涌。15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吸引了在通的科创平台、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产创融合”这一时代命题,结合我市实际,聚智聚力、协同创新,加快共建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共同推动南通科技创新迈进生机盎然的“春天”。

聚焦企业需求 直击发展堵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产创融合的最终受益者。

我市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但因缺乏有效的对接渠道,制约科创平台高质高效运营的堵点依然存在。比如船舶海工领域,不少企业在关键原材料、核心配套、船用感知设备等领域存在技术需求,再比如高端纺织领域,目前我市不少纺织龙头企业在向大健康、睡眠经济等领域拓展转型,但在智能传感技术应用、远红外纤维、负离子等功能性材料研发方面仍存在不少堵点。类似这样的技术需求还有很多。

中天科技集团是我市首家千亿级制造业企业,也是国内光纤通信领域的行业龙头,与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动,力促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拓展深远海装备创新等等。谈及未来的合作需求,中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谢书鸿表示,新的一年,研究院将大力发展新兴、未来产业,与重大平台加强人才引培共育,尤其在科创平台合作方面,研究团队将走进美国硅谷、欧洲的大学以及日本的前沿企业,通过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性难题。

领纤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主要生产用于AI数据中心的空芯光纤。作为一家初创企业,董事长汪滢莹坦言,在光纤产业化的过程中的确曾遇到不少困难和瓶颈,但她从不畏难,想方设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汪滢莹坚信,“企业在从‘1’到‘100’的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只要用好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南通的制造业优势以及正在构建的光电领域产业链优势,就一定能够发展成为空芯光纤领域的佼佼者。”

释放平台潜能 开放合作共享

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引擎。

据了解,目前我市不少平台已经实现自我造血和市场化运行。譬如,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与市北高新集成电路产业园合作,联合通富微电共建封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的生态圈;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积极服务海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招引交大零号湾智能制造项目,联合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等。

南邮南通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佳飞说,研究院已将建设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及共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深化建设“一站式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成电路领域专业孵化器列入2025年重点工作。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科技成果在通转化落地,为南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新动能。

海安上海交大智能装备研究院主要从事机器人、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的开发与服务,拥有众多产学研代表性成果。执行院长刘超说,研究院在立足南通、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化的项目。尤其针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团队一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将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成果在海安进行应用和推广,助推南通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校地融合、协同创新。近年来,围绕地方所需,南通大学打造了一批高质量教科研机构和科创平台,微电子学院、高端纺织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海洋研究院落户地方,一批项目正落地转化。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宇民表示,新的一年将通过深化合作、错位发展,推动形成更多校地合作契合点,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需求牵引研发 研发带动产业

产创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要构建“需求牵引研发、研发带动产业”的闭环。

我市现拥有“海洋装备之都”“先进材料蓝海”“新型能源绿岛”三大产业地标,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高成长性产业,亟须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创新策源、技术供给能力。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以‘筹建一个中试平台、落实10个产业创新项目、拓展10个战略合作伙伴+X个重要协作伙伴’为任务方向,项目化、清单化、常态化推进,主动融入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布局。”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海鹏围绕“建设零碳船海动力创新技术中试平台”进行交流,他说,新的一年将锚定“智能、绿色、高端”三大发展方向,重点面向零碳低碳能源与零碳排放重大需求,实施船舶海工装备动力系统、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创新研发,通过中试服务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作为南通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我们旨在为南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主任陈小蔷说,通过“拨投结合”模式支持前瞻性技术项目在南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南通分中心积极推动国创中心培育的项目团队与南通对接,重点围绕船舶海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储备产业化项目。未来将持续服务好南通各类科创平台,发挥长三角国创中心体制机制优势,持续推动科创平台产业技术转化与应用。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相关数据显示,尽管事故起数在降低,但降低事故的难度却在增加。随着新风险、新挑战的涌现,引入智能安全大系统势在必行。南通长三角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刘银年说,研究院深度参与南通智能安全监控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整体构架、实时事件处理流程设计等工作,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相信通过安全监控系统的智慧转型,定能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本报记者 李彤 本报见习记者 陈凯文

2025-02-17 ——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侧记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264.html 1 3 驱动创新引擎 激荡江海潮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