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过完了。当高铁载着无数游子奔向远方时,海门区悦来镇智慧农田里,32岁的陈卓正通过手机App监测着土壤墒情,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乡村振兴不是重复父辈的劳作,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新定义土地价值。”
在南通,像陈卓这样的“数字归巢人”有很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同频共振,科技逐渐打开了乡村连接城市、连接世界的新通道,政策创新也为新一代返乡青年提供了留乡创业的沃土,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将人生坐标锚定家乡。他们用科技解码传统、以创新重构乡土、借文化激活乡愁,并用实际行动解读:远方就在脚下。
政策创新
构建青年发展“热带雨林”
走进位于如皋下原镇的南通福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兴正在检查生产线。
“还记得六年前刚回乡创业时,这里还是废弃厂房,现在我们公司的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还拿了300多万元的政府资金支持。”这位如皋籍返乡创业青年代表谈起当年返乡抉择时依然动情。
福美新材料公司主要从事真空绝热材料、纳米微孔绝热材料的研发制造,产品应用于高端家电、零能耗建筑、疫苗试剂运输、新能源汽车电池隔热片、电梯防火门等领域。
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最看重的是什么?对于李兴而言,回到家乡创业,首先考虑到的是家乡给予他的“安心感”。
2011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李兴来到苏南一家国企从事高端隔热行业;2018年,已在沪上私企担任技术骨干的李兴面临人生岔路,他研发的真空绝热板技术遭遇市场瓶颈,而家乡如皋适时抛来橄榄枝:优渥的人才政策、专属“创业管家”服务……
“家乡的每一次走心,都让我们倍感暖心。”李兴说,自己所在的行业相对小众,在他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缺少信息、关注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创业困境,但回到家乡后,政府部门非常关注初创公司的成长空间,不仅动员公司申请专利,还鼓励申报高新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他们一直说自己是‘服务员’,但极强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缩小了信息差。”李兴说,这种“陪伴式成长”让福美新材料实现年产值从0到5000万元的跨越,员工队伍也从最初的个位数壮大到如今的100多人,其中,本地员工占比高达60%。
李兴深知,作为先进制造业企业,要想在家乡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学子看家乡”系列座谈会,分享创业经验,并与南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人才政策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有温度的服务链。”在如皋团市委书记吴杰看来,吸引青年返乡不能仅靠乡愁召唤,更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如皋将持续推动人才链、创业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促进招才引智与科技创新高效联动。
技术加持
田间地头涌动数字浪潮
如今,农田的外延早已超过了“让农民种地更便利”的范畴。它不仅承担了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功能,还让人才、技术各要素在此之上自由流动、无限生发。
在位于海安市曲塘镇的江苏晴耕雨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试验田里,一群鸭子摇摇摆摆穿过麦苗田。不久后,这些戴着计步器的“数字哨兵”每日运动数据会实时上传云端,成为评判稻田生态的重要样本。
这支由软件工程师、物联网专家回乡转型的“中年农创团队”,正在书写数字时代的“齐民要术”:依托自己开发的智能农资管理系统,让农药化肥的出入库和分配比例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一键调整;亲自设计搭建的稻麦田水位监测设备,让1200亩农田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20项参数尽在掌握……
“以前从外地回家,家乡的农场会咨询我们物联网事宜,我一想,要不就回乡自己干吧。”公司总经理钱阳回忆说。当时,他在南京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钱玉峰是该公司物联网方向的专家,李文进在曲塘创办了自己的农场,陆扬则在物业管理行业。
2024年初,一支由四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组成的种田队伍成立了。四人从村里流转承包了1200亩土地种植稻麦,并用技术优势改变了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场景——无人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化身新农资。
目前,公司为不同客户提供了不同的稻谷选择:精品稻鸭米采用生态种植和氮气保鲜技术,主打高端市场;生态稻鸭米最大限度降低了农药的使用比例;而田园生态米价格更加亲民,成为家庭日常的选择。
“我们平时在超市买到的大米,可能经过长时间的贮藏,大米原有的色、香、味部分流失了,而氮气保鲜的罐装大米开罐后,可以保鲜一个月,不开罐可以保鲜一年。”钱阳介绍,公司正在打造可视化农场,消费者扫描礼盒外包装的可视化溯源系统,即可观看稻谷从育苗到收割的180天生长日记。
今年,这群农创客们又“折腾”起了蔬菜种植,种植的当季露天蔬菜面向高端客户,通过每周给客户寄礼包的形式售卖。今年5月,第一单蔬菜礼包将会发出。
钱阳有一套清晰的“种田”逻辑:先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后再涉足深加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体验。“过去总以为种地不需要先进技术,现在发现农业才是真正的‘高精尖’。”钱阳笑着说,“我们有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乡村业态的起点。”
文化重构
乡愁IP激活消费新业态
谁能想到,在村里玩扎染、坐田边喝咖啡,这样“时髦”的新消费场景,正在南通乡野蔓延。
正月未过,通州区二甲镇蓝印花布非遗工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坊主理人吴亮亮穿梭于晾晒区,仔细检查着刚刮浆完成的蓝印花布,靛蓝渐变的云纹里流淌着非遗技艺与当代美学的对话。他的手机还不断弹出订单提醒,“我们开年就接到广州客商500匹的订单,这两天染坊里正在加班加点”。
2007年,吴亮亮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闯荡几年后,回到了家乡通州二甲镇,在父辈的手里接下了非遗的手艺。眼前这座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印染厂建于1954年,当年,吴亮亮的祖辈便是在这里生产面料,打开了日本市场;2000年,印染厂开始制作成品,逐步带着蓝印花布走进了上海的纺织公司柜台。
对于吴亮亮来说,返乡带来的是文化基因的更新和关乎乡愁的全新表达。
在这座由老染坊改造的文创综合体里,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碰撞出奇妙反应:楼下木犁仍在吱呀作响,楼上时兴的蓝印文创已通过直播销往全国;老匠人用刮浆刀制作花版时,“云端”的设计师正在用AI生成纹样数据库。
目前工厂里有十几个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去年我们还返聘了几位染布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他们都是我们非遗传承的宝贵财富。”吴亮亮说,未来会更加专注场景化的设计应用,增加客户的代入感,同时也会和家乡的景点合作,不断开发带有家乡味道的新品。
当咖啡香遇见稻花香,形成的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乡村形态。
28岁那年,老男孩咖啡店主理人刘李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在南通开发区的稳定工作,回家乡石港镇开一家机车主题的咖啡店。
“我和玩机车的摩友平常就喜欢去咖啡店打卡,快要三十岁,我就想着‘冲动’一点,回到家乡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机车主题的咖啡店。”刘李彬说。
“老男孩”是村集体与返乡创业青年合作项目。从创业回家,村里便为刘李彬减轻了很大一部分的启动资金压力,村集体以股份制入股的形式,阶梯式参与营业额抽成。
“老男孩”打破了传统咖啡馆的经营模式,契合当下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心理。现在,店里的越野摩托陈列区已成网红打卡点,占地8亩的场地不仅承包户外婚礼、露营烧烤等业务,每年几十万元的营业额还让村集体参与分红,在石港本地形成了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外地摩友的打卡。
采访结束,暮色中的南通乡村,智慧农田的驱虫灯与咖啡店外的指示灯同时亮起,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在此交汇。这些选择“逆向流动”的青年,正用技术创新打破城乡边界,以文化创意重构乡土价值。
本报记者 王颖 卢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