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国产大模型以“小成本办大事”的高性能惊艳全球,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技术加快落地的生动写照。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段时间,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深化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融合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
立春启新岁,复工正当时。
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异常忙碌。当前企业在功率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合作上取得了新突破,2025年预计能够推出系列新产品。
这一新突破离不开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支撑。
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与龙头企业深度绑定——研究院与包括华润微电子在内的4家企业签订半导体产学研合作协议。企业“出题”,研究院“答题”,带动当地集成电路产业“珠联璧合”。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还需优化创新环境,构建更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推动建设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专项规划……放眼全国,更多地方正加快系统谋划,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以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评职称靠什么?论文还是奖项?如今,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了有力的“敲门砖”。
“之前确实没想到,这样也能评上职称!”回想起评职称的经历,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严正国颇为感慨。得益于陕西推出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严正国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通过特殊评审评上了教授职称。
破除“唯论文”倾向,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正不断调动科研人才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展望新的一年,优化分类考核、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成为多地多部门圈定的改革重点任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激励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促使发明者、创新者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上海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将进一步释放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能量,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形成良好预期,更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在经济研究中,“达尔文死海”被用来形容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中间的空白地带,中试是跨越这一“死海”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400个,已有超过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钟辉勇说,打造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专业化平台能为技术走向市场提供关键支持,帮助企业降低技术应用风险,加速技术成熟。
“专业”,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的共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要有专业的平台、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一种新职业。有人称之“技术经理人”,有人称之“科技经纪人”,从业人员更愿意形象地称呼自己为“科技红娘”,提供“技术端”到“市场端”全链条陪伴式服务。
福建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技术经理人学院,江苏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织好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网,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增添更多“新”意。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