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 评

观点声音

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违规开展达标、签订责任状等活动……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再次释放出为基层减负工作要紧盯突出问题一抓到底,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的强烈信号。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确保“靶点”不偏离方向;坚持目标导向,才能确保“痛点”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破解“层层加码”的有效途径,浙江省推行“基层点单、部门上菜”改革,打破传统任务下达模式,让基层单位依据需求自主选择上级支持项目;江苏省建立“任务清单”制度,明确各级部门职责边界,有效避免了职责不清、多头指挥的问题……如今,不少基层干部感慨:“现在每个部门该干什么清清楚楚,多个部门要求我们做同一件事的情况大大减少了。”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大门,精准定位增加基层负担的“痛点”。深入基层、心到基层,将“实”字贯穿为基层减负工作始终,才能把增加基层负担的“病灶”挖出来、“病根”祛除掉,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还需看到,为基层减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解决了一个“痛点”,可能会出现新的“痛点”,必须不断校准“靶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解决反复发生、久治难绝的问题上多想办法、持续用力,才能实实在在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人民日报《基层“痛点”就是整治“靶点”》

近日,广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东莞市信用信息双公示”平台通报了4家机动车检测站弄虚作假被处罚情况,其中有3家公司分别被处罚14.024万元、12.51万元、10.005万元。机动车检测站出具虚假报告,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不仅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威胁,还会为大气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甚至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社会声誉。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造假案例,足见此类乱象之严重,而相关造假手段更是令人瞠目,有些检测机构篡改数据故意“放水”,替车检验已成灰色产业链,环检造假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环评检测变得形同虚设。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频出,一方面源于整个行业高速增长,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动车检验机构数量为15760家,相比2020年增长约30%。粗放发展引发了恶性竞争,也给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机动车检测造假链条长,涉及监管主体多,对联合惩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替车检验这一灰色产业链为例,其过程中会涉及检测站、维修站、中介、车主等多个环节,需要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多部门协同配合、联合行动,让弄虚作假者付出相应的行政、刑事、民事代价,从而产生较强的震慑效应。为问题车保驾护航,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不能成了“打不死的小强”。首先,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机动车检测机构的准入门槛,通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内约束。其次,在当前全国开展机动车排放检测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督和惩戒的力度,总结可行性经验并尝试常态化推行,让法律更好地发挥刚性作用,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此外,还可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公众监督的主动性和守法的自觉性,既不将不合格的车辆送去检测,又要勇于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以“人人参与”的责任感构建“共治共建”格局,达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效果。

——工人日报《别让机动车环检造假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12306网站显示,从2月13日至2月19日期间,北京至牡丹江方向K4115次列车,硬座和无座票均二折优惠。如北京至哈尔滨票价低至30.5元,票源充足;兴城至葫芦岛区间,票价更是低至1.2折,1元即可。此外,多个方向的高铁列车,也放出了不同折扣的优惠票。12306客服回应称,此举是铁路部门基于春运客流波动实施的动态调价策略。火车票灵活降价,尽管只涉及一部分车次,但依然让人开心。特别是多个方向高铁票也有所松动,更是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此番降价,属于铁路方面顺应市场的主动作为。一般而言,春运期间,铁路客流具有明显的单向聚集特征,短时间内客流会高度集中在部分方向和区间。与此同时,部分反向冷门区间则运力不免过剩,当此之时,采取优惠票价,本身也是充分发挥运力的需要。与其让座位空置,不如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流,从而实现收支平衡。此外,从过去“一刀切”定价,到如今“潮汐式”浮动定价,票价的变化也体现了公共服务理念的变化,要想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首先要满足民众多元化出行的需要。快速抵达是一个指标,而普惠票价则是另一个指标。像北京到成都最低票价仅为47元,对于那些对时间不敏感的人群来说,未尝不是出游的好机会。这也提醒一些城市不妨打开思路,尝试着培育“错峰”市场,或者与铁路方面多一些沟通联系,利用好火车票灵活降价的契机,把游客吸引过来,用地方特色和活动策划打造旅游品牌,让淡季和冷门路线也“热”起来。

——光明网《火车票灵活降价,也是促文旅发展的契机》

若是参赛球员的农民身份存在争议,“村BA”还纯粹吗?日前,据媒体在宁夏固原的调查,近年来,以“村BA”为代表的“村赛”掀起现象级热潮,但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何为“村BA”的出圈密码?时至今日,想必很多人的答案一致:乡土味、民俗风、参与感、群众性。总之,就是感受到了体育最该有的样子。尽管参赛者不一定很专业,场地设施也可能比较简陋,但也没什么关系,够拼就是了,快乐就够了。也正是源于对这份精气神的珍视,早在“村BA”全网刷屏之时,就有人开始讨论:“村BA”的“下半场”如何不忘本、不变味?如今看来,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比如,在宁夏固原,有当地干部就表示:“一些球队过于看重面子、名次,邀请不符合户籍、职业等要求的球员参赛,甚至花钱、托关系迁户口。”而且,一些水平不错的农民球员“靠赛吃赛”,球队或基层政府拿出足够“补贴”才愿意出场。试问,如果连某些球员都背离了初心,这样的“村BA”还剩下多少看点?同样值得追问的是,这种苗头是怎么形成的。有球员提到,有的地方在球员身份上“花心思”,是为了拿名次后更容易向上争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资金,毕竟“出了成绩才好开口”。争取资金本来无可厚非,但若是以政绩思维“便宜行事”,恐怕会本末倒置。要知道,为了面子牺牲里子,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此前,少数群众体育赛事就存在“跑偏”“变味”迹象,如有的单位重金请“外援”甚至还冒名顶替,把好好的比赛沦为“钞能力”比拼,招致舆论批评。警钟已鸣,可千万别步其后尘了。“村BA”不仅仅是村民的自娱自乐,它还呈现了文化振兴的另一种可能。当然,当“村BA”全面开花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形成强大的赛事IP,释放出可观的乘数效应。但就比赛的组织和举办而言,“村BA”蕴含着不容小觑的社会效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扬文化自信、焕发体育精神等等。然而,一旦丢掉其公平性、纯粹性的灵魂,这些美好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让体育归体育,才能将纯粹进行到底。守住以农民为主体的“村味”,“村BA”就还是“村BA”。

——南方日报《守住“村BA”的初心本意》

据澎湃新闻报道,多个短视频平台冒出“封号圈”,圈子里的人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这帮人熟知平台举报规则,通过凭空捏造违规内容给用户“扣帽子”,以达到“炸号”的目的。他们把网络平台的举报功能当成敲诈勒索的工具,采取如此卑劣的手段,目的就是敲诈钱财。“封号圈”群体不仅靠“空手套白狼”牟利,还发展出封号“江湖”。据报道,“封号圈”内部多采取师徒制,“师父”可通过收徒牟利。圈子里的人以封别人账号为荣,还会拿封号恐吓他人。能用师徒关系串联出一个等级分明的群体,可见这一圈子规模已经不小;把敲诈他人当成炫耀的资本,则说明圈子里的人心理之阴暗。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用户在被恶意封号或诈骗后,选择去封禁他人账号,“封号圈”的戾气越来越大。据短视频平台介绍,恶意封号行为基本来自网络水军,这些人通过P图伪造虚假证据,谎称自己被欺诈,进而对受害人进行集中举报。在网络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当下,社交账号不仅是用户的个人财产,还与用户的生活网络相连。“封号圈”动辄“喊打喊杀”、恶意“炸号”封号,破坏网络环境,行为严重者则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封号圈”没有“封号权”,网络平台有必要完善举报流程,加强对恶意举报的监管;监管部门得挖出“封号圈”链条,搞清楚谁在主导、谁在参与,对其实施针对性的监管和精确打击。“炸号”无异于敲诈,动用“私刑”无异于玩火,奉劝“封号圈”成员早点退圈保平安。

——北京晚报《恶意“炸号”无异于敲诈》

2025-02-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478.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