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农用拖拉机越来越少

□任寿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首蒋大为演唱的《拖拉机手之歌》很流行。歌词是:“铁牛唱啊马达吼,翻花的土地黑黝黝,要问开车的是哪一个?我是公社的拖拉机手。操纵杆握在手,意气风发精神抖。肥田沃土我开垦,荒山美景亲手绣。胸怀壮志学大寨,改天换地争上游。拖拉机手心欢畅,年年歌唱大丰收。铁牛唱啊马达吼,我开足马力朝前走,要问我力量哪里来,红太阳光辉照心头。”歌词通过描绘拖拉机手的辛勤劳动和对公社美景的创造,展现了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南通地区农业机械发展和全国各地一样速度较快,大中型拖拉机以国产丰收35、东风50、铁牛55轮式机型为主,手扶拖拉机以东风12型为主,柴油机以195系列为主。1978年底,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77.32万千瓦(市郊区2.13万千瓦)。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机械投资经营逐步以个体为主。既可农用、又可运输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大受百姓欢迎,大中型拖拉机逐年减少。1987年底,南通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7.79万千瓦(市郊区4.84万千瓦)。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农忙时从事农田作业,农闲时装上拖箱即可从事运输工作,农民建房所需建筑材料大多由拖拉机运送上门。为解除拖拉机手驾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后顾之忧,1983年,南通县观音山乡试办了“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基金会”,动员持有农用拖拉机驾驶证、操作证的农机人员自愿参加,并订立《互助基金会条例》,规定入会者年交互助基金20至40元。次年,全市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机安全互助保险基金会发展到75个。与此同时,相关机构也开办了手扶拖拉机第三者责任保险,每辆拖拉机交付保险费70元。1985年海安县有手扶拖拉机4000多辆,其中单纯从事农田作业的800多辆,其余的都是农田作业及运输两用拖拉机,还有少量的方向盘式拖拉机。同期,如皋县、如东县、南通县有手扶拖拉机5000多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手扶拖拉机、方向盘式拖拉机发展的高峰期,北三县每个县的拥有量均在8000辆以上。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农用运输拖拉机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一是过去农田作业使用的拖拉机逐步被新型的播种机械、收割机械所代替;二是随着农村建房量的减少,拖拉机跑运输的也越来越少了。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1.农民进城打工,种地的人减少,对小型拖拉机需求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导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减少,对小型拖拉机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2.大型农机需求量上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得大面积种植成为趋势,对新型三麦播种机械、插秧机械、植保机械、收割机械等大型农机具的需求逐年上升。小型拖拉机难以满足大面积耕作的需求,逐渐被淘汰。

3.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机购买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大型专业农机。由于拖拉机属于小型农机,结构简单、功率小(一般都以12匹为主),难以获得高额补贴,因此逐渐被大型农机具取代。

4.经济因素。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国内出口受阻,消费不振,投资乏力,农机具行业也受到影响。同时,粮食价格长期低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对农机具的投入意愿不强。

5.市场竞争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农机具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能过剩,价格战频发,企业利润下滑,售后服务跟不上。此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如购置补贴额度的下调、补贴政策未完全落地等,也冲击了市场信心。

6.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增加了农民的经营压力,购买力下降,影响了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和投入。

2025-02-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99482.html 1 3 农用拖拉机越来越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