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今天一大早,我们农场负责人王苏军就赶去了苏州,正在为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和有关部门抓紧商谈。”19日,记者驱车赶到位于如东县曹埠镇应泉村的王苏军家庭农场时,今年72岁、负责现场管理的沈金荣一边忙碌调度着现场蔬菜菜苗定植,一边向记者解释。眼前的连片大棚一座接一座,体量不小;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在“水上漂”,很是壮观。
人勤春来早 菜苗定植忙
在以生菜为主要品种的一座大棚内,11名村民正娴熟地将一株株菜苗定植栽入基座,而后将整个定植秧盘有序放入早已按科学配比施加营养液的一处处水池中……很快,一片片水面就被一块块嫩绿覆盖。
“忙!”大棚里温度比较高,正在和同事一起抢插菜苗的当地村民许秀,擦着额角渗出的汗水,笑着对记者说,“发展农业生产,抢抓农时可以说是分秒必争。这几天,大家都在按照生产进度往前赶,争取把这一茬的生菜菜苗保质保量定植到位。”
在当地村民的眼里,这些菜苗可是“宝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培蔬菜因其绿色无公害、节能节肥、无农药残留等特点,受到了肯德基、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和不少餐饮品牌店的青睐,在销售旺季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蔬菜水上漂 辛劳知多少
“加大水培蔬菜的生产,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为此,我们进行了两年的试验。”沈金荣指着不同品种的水培蔬菜向记者介绍,“目前,水培蔬菜的种植面积为48亩,旱地种植的蔬菜面积为30多亩,加起来在80亩左右。还有两座大棚,出租给承租户发展特种种植。”
“喏,除了生菜、油麦菜、青菜,种植的品种还有西蓝花、有机花菜、西葫芦等。”沈金荣掐着手指头说,“以油麦菜为例,从幼苗定植到收获,一个周期为50天至55天。”
从事水培蔬菜生产,营养配比至关重要,沈金荣说为此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管理,“以生菜为例,水培蔬菜选择的品种和旱地种植选择的品种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水溶性营养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通过定期监测来实时掌握水培蔬菜不同生长时期的不同营养需求,而后配制不同的营养液,这样才能保证水培蔬菜的正常生长,让它们‘吃饱喝足身体好’。”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两年的水培蔬菜引进试种过程中,管理人员在一路磕磕绊绊中吃了不少苦,从起先的“小白”开始,到慢慢成为“熟练工”,最终摸索出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面临不少技术问题带来的拦路虎时,应泉村第一书记高颖主动牵头协调高校和县镇专家,通过适时调整营养液浓度,采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措施,帮助农场解决技术难题。
带富一方人 未来更可期
“两年的试生产,家庭农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沈金荣说,“农场用工最多时数十人以上。去年收入最多的工人,可拿到3万多元。全年算下来,仅人工支出这一块,就有30多万元。”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是一年耕耘时。那么,新的一年,王苏军家庭农场准备怎么干?
“从2021年开始投资建设农场,前后陆陆续续投资了2000万元。其中,蔬菜大棚和贮藏冷库有政府补贴兜底,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记者随后电话连线人在苏州的王苏军时,他介绍,“普通蔬菜至少要打三次农药,水培蔬菜只要打一次药,因此农药残留少,是符合绿色环保的产品;而且,在大棚内有物理除虫设备,进一步保障了水培蔬菜的食用安全性。所以,大力发展水培蔬菜符合消费者对‘放心菜’的绿色生态消费需求。”
同时,他们还将继续完善贮藏冷库的建设,对蔬菜进行粗加工,用于外贸出口;其次引进净水设备和其他水处理装置,开发一些适合高温季节种植的空心菜等蔬菜,首批设备已经运到农场即将安装;三是将新建“鱼菜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混种混养”中提高土地的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相关设备这两天即将运达。“我们将让更多‘水上漂’的‘放心菜’进入千家万户!”王苏军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周朝晖 本报见习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