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广州法院对一起某品牌汽车L3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作出判决”“四川凉山发生山体滑坡灾害”……近期,多条消息进入公众视野,事后被证明是使用AI编造的谣言,再度引发各界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和忧虑。AI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近年来卓有成效的网络谣言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AI谣言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传播更广。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谣言,AI谣言的迷惑性、欺骗性和伤害性也更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事后维权、调查往往面临着取证难、举证难等现实问题,让企业和相关部门有心无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AI也不是“造谣工具”,全链条的有效治理迫在眉睫。从建立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到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我国针对滥用甚至违法使用人工智能乱象“亮剑”。总体来看,由于AI谣言涉及主体多、背后产业链条长,从企业平台、监管部门、技术提供者、用户等多方面发力,方能最大程度挤压AI谣言的生存空间。当然,如何在挑战中寻得机遇,让AI技术“加持”谣言治理同样值得重视。考虑到AI在谣言识别追踪、自动辟谣等方面的实力和潜力,不少专家建议把关注重点放在源头治理上来。鼓励人工智能在辟谣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探索优化应用场景,“以魔法打败魔法”是一条可行之路。
——南方日报《让“AI治理”跑赢“AI谣言”》
高铁列车缓缓驶入哈尔滨西站,返乡总是更多一些喜悦。踏上站台,鼻腔被冻住只在一瞬间,空气中有一种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蛇年新春,年味儿与亚冬会交织相融,中国结、红灯笼点缀着这条由“面包石”铺就的中央大街,远处不时响起悠扬的小提琴声勾勒出城市的浪漫,“冰晶蓝”“丁香紫”“兴安绿”“丰登黄”四大亚冬会主题色系构成主色调,“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口号早已深入人心。雪韵丁香,绽放“冰城”。亚冬会开幕式上,丁香花除了是主火炬塔的造型之外,也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融入文艺演出部分。亚冬会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将“尔滨热”推向新高度。地铁三号线全线贯通,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提升,让家乡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人们以无限热情拥抱冰雪盛会。从亚冬会再出发,“尔滨”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
——新华每日电讯《熟悉又陌生的“尔滨”》
当代年轻人开始“整顿”婚礼了。据报道,在安徽合肥庐江县,90后新农人夫妇将婚礼现场搬到蔬菜大棚,以田间作物为见证,完成了一场既接地气又有意义的终身之约,还为小家庭省下了一笔开销。婚礼视频发布到网上,网友纷纷留言:“百年好合,棚必生辉!”近年来,不少返乡办婚礼的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有的90后新人返乡举办麦田主题婚礼,在从小玩耍的田埂上“编织浪漫”;还有新人回到村委会的“喜事大厅”办婚宴,由村内锣鼓队、秧歌队义务助演……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怀揣着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别样的浪漫,实现“婚纱与土炕”的双向奔赴。返乡办婚礼的同时,年轻一代也在推动婚礼仪式返璞归真。“我的婚礼我做主”,它可以是放段视频就开饭的极简婚礼,也可以是无接亲、无婚车、无主持的“三无婚礼”,还可以是用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装饰现场并作为伴手礼的“绿色婚礼”……这些“小而精”的婚礼告别了烦琐冗长的仪式,摒弃了千篇一律的流程,形式简单却有滋有味,不事铺张却更热烈浪漫。越来越多的“婚事新办”,折射出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表达和情绪体验,希望通过“新而美”的婚礼来展示个性,体现夫妻之间的价值共振,为自己和亲朋留下温馨的独家记忆。从另一个层面讲,“整顿”婚礼也体现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开展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结婚花费的平均值高达33.04万元,是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的8倍多。面对如此高昂的结婚成本,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婚礼花销没有上限,永远有更奢华的布置、更精致的宴席,与其“一掷千金”地大操大办,还不如“细水长流”,用节约下来的资金进行自我投资,或是提升未来生活的品质。
——工人日报《青年返乡“婚事新办”书写别样浪漫》
随着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说是“免费兼职”,并不夸张。比如,为了防范儿童溺水,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被要求巡河打卡、拍照留痕;乡镇防疫站把修改学生接种表格的任务甩给学校;一些地方为了评优创建,为每所学校安排责任区域,老师们不但要对接社区居民,还得去马路口执勤……各种“临时性任务”挤进老师的日程表,可谓以多压人、无休无止。学校无法逐个仔细甄别,又不敢不听调度,只得照单全收、苦不堪言。校园身处基层,连着千家万户。基层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家校社”联动的确能打出一些基层治理“组合拳”。譬如,把家风建设融入协同育人,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副校长、消防副校长、健康副校长等各司其职,使社会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然而,一些基层部门“夹带私货”,突破职责的边界,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摊派给教师。同时,在制定这类基层工作考核细则时,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发言权,导致“隐性考核”肆意蔓延,多头考核、搭车考核、随意考核频发,非教育事务似乎不受控地渗入校园。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权责模糊地带与基层的末梢,确保“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持续发挥成效,关键要把进校园事项的选择权交还给学校自身。换言之,能不能进“白名单”,不是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而是看是否真的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试想,非教学事务多来自教育系统外部,如果“白名单”的制定仍由非教育部门说了算,那么总会有非教学事务在改头换面之后混进去。所以,一则要有总量控制,严控每学年进校园事项的总数。二则要有审批控制。各事项牵头实施单位要将工作方案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临时增加名单外事项,则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报备程序。三则要有全过程监管。在列出“白名单”的同时,还要建立“黑名单”。通过“一黑一白”,为校园安心教学动态地构筑起一道“防火墙”。追根溯源,考核最大的意义是赋能。因为,干事成事,需要赋能。只有使教师考核回归“赋能”的价值本位,真正把老师们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校园才能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也只有这样,老师们才会对“隐性考核”轻松说“不”。
——广州日报《让教师对“隐性考核”可以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