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大利不言 “大生”有道

——纪念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百卅周年

遥遥相望的大生码头与大生钟楼。

□张启祥

2025荣光闪耀,大生纱厂迎来建厂130周年。跨越三个世纪,走过130年,大生纱厂始终在变革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砥砺深耕、弦歌不辍,声名远扬。130年的大生纱厂史,是一段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近现代史;130年的大生纱厂史,是一部传承和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家国情怀史;130年的大生纱厂史,是一个民族制造业企业爱国创新、自强协调的接续发展史。通扬运河水潺潺,大生钟楼声绕梁。大生纱厂承张謇精神,续百卅荣光、谱时代新篇。

大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当代意义

从《周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张謇的“大生纱厂”,“大生”这两个字,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既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以大生纱厂为主体的企业和创办人张謇,继任者李升伯、张敬礼等人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活动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大生精神,既有当时时代的基本特征,又有高于那个时代、能够穿透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特质。大生精神,传承百年,至今仍光彩熠熠;大生精神,高山仰止,至今仍令人向往。

1.爱国。对于张謇来说,他是坚定的爱国者毋庸置疑,但是他没有跟大多数文人、官僚一样,将爱国仅仅作为一个口头禅,而是身体力行、起而行之,实践了家国情怀的深层次内涵。

张謇爱国。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回家丁忧的他闻此消息,义愤填膺,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从此拉开了兴办大生纱厂“实业救国”的序幕。他在垦牧公司股东大会上说:“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为了中国理想社会的实现,他虽创造财富无数,但却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几乎尽其所有奉献给了社会。

张謇爱家乡。他说“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大家爱国爱家乡,常乐之校真堂堂”。从1895年他在南通唐闸杨家湾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初,与他相关的105个企业,89个在南通;424个教育机构,370多个在南通。

张謇明大势。正是在清末民初看清了时代大势浩浩汤汤,他才始终站在了进步人士的前列,坚定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和共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在每个历史的关节点都有惊人之举。比如是他将梁启超引荐给翁同龢,开启了维新运动序曲;是他促成刘坤一、张之洞提出东南互保,成为地方自治的首倡者;是他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并幕后主持了南北议和,成为“民国的助产士”。

2.创新。创新是张謇实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正是通过发行股票筹资、拟定《厂约》和多个章程定制度、打造“魁星”“寿星”商标做宣传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功建成了大生纱厂,实现纱厂在动荡社会环境下连续23年的较高盈利,成为“第一次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唯一成功的厂”。在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中,“绅领商办”体制的提出和实践是比较独特的。晚清时期设立的企业,一旦政府介入,大多是采取“官督商办”“官助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政府多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张謇针对大生纱厂提出“绅领商办”模式,政府仅参与股息领取和分红,不派董事参与生产经营,这使得大生纱厂获得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开启了中国企业股份制发展的新篇章。

为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棉花的来源问题,张謇于1901年开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建成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开始在南通广袤的沿海地区进行棉花种植。面对通海地区农村仍然是“耕织结合”小农经济社会的情况,张謇在企业管理上实施了“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企业用工上实行了“亦工亦农,工耕结合”的制度,这些探索和创新,不仅保障了企业正常有序生产,还促进了沿海地区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是继历史上范仲淹筑堤捍海后的第二次沿海大开发。

3.自强。在筹办大生纱厂的过程中,一方面张謇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他根据“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的地方资源优势和通海地区种棉纺纱织布的优良传统,决定回家乡南通筹办纱厂,根据唐闸地区离长江较近并在通扬运河旁的独特地理和运输条件,亲自选定了厂址。当中国人还不能独立建设纺织工厂时,张謇就大胆请进来,邀在上海的英国人汤姆斯、忒纳等3人设计厂房、装排纺机,1897年先建成一栋专家楼供他们居住,聘请专人负责给他们制作西餐,其中,汤姆斯的年薪达5292两,大生上海事务所还为英国专家们购买牛羊肉、牛乳、荷兰水和雪茄烟等物品,礼遇有加。

另一方面,张謇的做事风格就是独立自强、苦干实干。他在建设大生纱厂的过程中,由于民智未开、社会风气未改,他遇到资金难以筹集、官员不诚信、老百姓不信任等诸多困难,甚至在筹资的路上他还在卖字筹集路费,但是张謇咬牙坚持,尽管直至厂房矗立、机器安装就位,仍有人大吹冷风,说:“厂囱虽高,何时出烟?”尽管试机运转一切正常后,还有人泼冷水,嘲笑道:“引擎虽动,何时出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经历44个月的艰苦奋斗后,大生纱厂得以建成投产,并在半年后开始盈利。章开沅对此感叹:“状元办厂(或下海)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张謇堪称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史上的第一人……对于一个年逾不惑的科举文士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纱厂建成后,张謇面对棉纺织业受制于外人的现状,愈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1912年他在大生纱厂内创办纺织染传习所,即后来的纺织专门学校,大力培养本国纺织机器专门人才,并希望“是校所养成之人供南通一县之用,愿我国人民咸晓然于兹学之不可以已”。后来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1918年为上海的厚生纱厂、1921年为海门的三厂成功装排机器,实现了中国人装排棉纺织机器的独立自主。此外,张謇1905年还在大生纱厂相邻处创办了资生铁厂和冶厂,集中力量研究美、日、南美一些国家的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等设备,为大生一、二厂扩张而添置自制的纺织机器,这是20世纪初中国为数不多的民营机械厂。

4.优质。大生纱厂投产前,张謇亲自执笔撰写《厂约》,短短1847个字,对董事会负责下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规定,对员工、股东兼顾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明确,堪称中国近代公司法的前身。《厂约》之外,张謇还拟定章程23个、规矩达209条,形成了大生纱厂的公司制度体系。这在当时,恐怕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管理水准。正是在这一整套严密制度管理体系下,大生纱厂做到了一投产,大生纱便以其“光洁调匀,冠于苏沪锡浙鄂十五厂”的优良品质,畅销于通海、东北及其他广大地区。

强烈的品牌意识。早在大生纱厂开办之初,抱着“实业救国”目的办厂的张謇就有强烈品牌意识,在建造现代厂房、引进一流设备的同时,他注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特别为大生纱注册 “魁星”商标,正牌“红魁”纱是大生着力打造的精品品牌,在当时获得广泛的认可。大生坚持诚信的理念和严格的管理,1918年纯用通花纺制的12支“魁星”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使大生纱扬名海内外。此外,二厂的“寿星”商标、三厂的“三星魁星”商标、八厂的“五彩麟凤”商标等,与“魁星”商标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基础,在当时都成了驰名商标。

严格的质量管理。大生纱厂《厂约》和其他章程中,从轧花厂、清花厂到粗纱厂、细纱厂,再到摇纱厂、成包厂,整个生产过程都有系列详尽的质量要求指标。尤其是直接出纱的粗纱厂和细纱厂张謇更是格外重视:“出纱设有轻重不匀,或因气候燥湿过度、纺不便利,以及地轴发热,轮齿、皮带松紧窒滞,随时知照值班机匠,即行修理……并查格令房校纱章程。”这里提到的格令是专门用以校正纺纱粗细间距的,分厂章程中专门有《格令房校纱章程》,特列出10支到20支纱的格令校纱表,以备查用方便。

规范的安全生产。大生纱厂和分厂章程中分别列有的《火险章程》《管水龙章程》《火险专章》以及《稽查章程》《巡厂章程》等均属此类。对于棉纺企业来讲,防火的意义非同一般,此类章程详细说明报警装置、厂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报警信号、水龙装置,平时加强练习火险施救之法等。时时的提醒和严格要求以及周到的防火措施,使大生运行期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大生纱厂的这些章程和措施,以及大生码头牌坊上张謇题字中“马”字写为三点水等,都体现了张謇对企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和水准。

5.协调。张謇在经营大生纱厂,建设纺织产业链的过程中,始终用系统、全面、发展、循环的眼光来看问题,常常一个企业的废料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一个企业为另一个或另几个企业服务,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因果相应、环环相扣、独自运行的生态产业链。

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1901年为解决棉花原料来源问题,兴办了通海垦牧公司;1902年为解决棉籽出路问题,创办了广生油厂;1902年为解决油厂的油渣问题,创办了大隆皂厂;1903年和1905年为解决大生原料和产品运输问题,先后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1905年为维修和制造机器设备等,先后创办了资生铁厂和冶厂;1906年为解决纺织生产中的飞花问题,创办了大昌纸厂;1909年为大生布厂提供浆料,创办了复新面厂。张謇在纺织产业链上的建设,是有深刻思考和自主意识的,他说“因纱厂必须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张謇正是通过一步步产业拓展、一次次补链强链,推动了南通地区的纺织产业,包括垦牧业、炼油业、运输业、冶铁业、造纸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化可持续的产业循环系统。

6.为民。张謇在大生纱厂《厂约》里开篇就提到他办纱厂的目的:“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他把“天地之大德曰生”里的“生”上升到民生的角度,即老百姓的生命、生存、生产、生活。张謇在跟大生三厂总经理刘厚生谈话时说,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步提高。”这就是大生纱厂厂名的深刻内涵。1907年建成的大生纱厂码头牌坊,横额上两面均有张謇题字,朝向厂门一面题刻“利用厚生”,源自《尚书·大禹谟》,大意为开发大自然的物产以使民众过上宽裕的生活,这也充分体现了张謇的民生情怀和为民谋福祉的办厂宗旨。

大生纱厂让唐闸及附近农民变成了工人,大生系统企业最多时有近2.5万名产业工人,通海等垦牧公司所在的江苏沿海地区更是先后吸引了近10万农民,这些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早过上了早期城镇化下“小富即安”的生活。经济学家林刚做过研究,20世纪20年代南通的农户每家5.427亩地,亩产出折合13.97元,一年一户总收入76元,本钱还不算。大生一厂工作的中等男工年工资120元、女工90元,也就是说,一个进厂女工的收入超过纯农户5亩多土地一家全年的总收入。甚至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南通最亮丽的风景线还是无数男青年推着自行车在大生纱厂门口等心爱的姑娘下班。此外,张謇兴办的众多企业的利润,除了分红外,大多数都投资兴办了公益和慈善事业,真正做到了“散尽家产以济天下”。据考证,大生一、二厂由于“得利全分”,两厂公积不足一成,历年的公积仅120余万两,但其中,单以张謇名义借出办慈善等事业就达到一半,60万两。在办公益慈善的过程中,张謇则是将传统儒家所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给予充分实践,对于纱厂职工建有大生职工医院、老人建有养老院和老老院、贫民建有贫民工厂、幼儿建有育婴堂、流浪人员建有栖流所、失足女子建有济良所,还有福利院、监狱等等。张謇所说“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中的如何“弥缝”,他是考虑得非常周全的。

作为一个连续生产经营并高质量发展130年的大型机器纺织企业,大生纱厂自然拥有它的长寿基因和生存密码。通过对百卅大生发展脉络的探究,我们认为,所谓“大生精神”,其内涵就是,爱国是贯穿始终的活的灵魂,创新、自强是两大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优质、协调、为民则分别是于己于物于人的三大价值取向。这六个方面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大生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共同促使大生纱厂等大生系统企业纵然如汪洋中的一叶叶扁舟,但依然能够抵御无数的狂风大浪,能够走出曾经的凄风苦雨,持续用原名在原址上从事原业生产,在伟大的新时代创造属于中国民族企业的新辉煌。

2025-02-26 ——纪念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百卅周年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400.html 1 3 大利不言 “大生”有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