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关乎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也关系着市场秩序和经营主体活力。为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小过重罚”和“类案不同罚”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不久前发布了“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两个清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有助于推行服务型执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让广大经营主体感受到法治温度和治理善意。结合具体案例,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两个清单的现实意义。发生在福建的一起案例,曾引发热议。一名男子转卖农残超标的芹菜获利14元,被罚5万元,因逾期不缴被加罚5万元。人们将此类案件称之为“小过重罚”。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证该芹菜“毒死蜱”超标,这一高毒性杀虫剂对人体健康有极大伤害。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这已经是按最低起罚点进行罚款。但该男子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首次销售芹菜,获利14元却面临10万元罚款,本人无力承担,公众也觉得不合常理。双方各有依据,最终当地法院裁定,该男子违法行为属实,但根据过罚相当的原则,罚款不予执行。这一裁定赢得了广泛好评。食品安全无小事,对食品安全问题绝不姑息,遵循“四个最严”的要求,是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人们对此也非常认可。但在现实中,执法不当问题时有发生。此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两个清单,明确对12种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情形,正是为了及时回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把执法力度与法治温度的兼顾上升为制度安排。对初次违法、非主观故意、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经营主体,要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引导相关经营主体积极整改,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拒不改正或者改正后再犯的,再结合实际依法处罚。坚持宽严相济,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达到情理法的平衡,既能呵护经营主体,又能把规矩立起来。
——人民日报《“首违不罚”彰显法治温度》
着眼“全局之所需”观照一域,“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才会更加清晰;立足“一域之所能”服务全局,才能将各地比较优势聚合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的势能。11年来,京津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优势不断发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持续提升,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走在全国前列。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11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看待这份成绩单,既要看“硬”的数据,也要看“软”的经验;既要看到对于三地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更要看到对于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价值。11年来,北京先后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北京市着力破解“大城市病”治理的全球性难题,探索出超大城市减量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北京“新两翼”基本具备承接产业和人口的条件,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先后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表明,解决“大城市病”要把疏解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统筹好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的关系、内部功能优化重组和对外疏解转移的关系,以空间布局优化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在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同时强化核心功能,在减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双提高”。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住“舍”与“得”、“立”与“破”、“加”与“减”的辩证法,不仅是解决“大城市病”的定盘星,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干一件大事,提得起气,才能迸发力量;沉得住气,才能保持战略定力。11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靠的既是攻坚克难的豪气、时不我待的勇气,也是踏石留印的耐力、久久为功的毅力。务实苦干、接续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丰富实践带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北京青年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精彩的协同范本》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新征程上,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善于总结国际传播效能的规律性认知。近期强势“出海”的哪吒(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更为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带来新的启示。任何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族群谱系和民族特征,进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不同主体所创造的文化因其带有不同特质的差异性才构成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我们必须突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高度重视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的集中反映,既是观察和认识社会变迁的理性判断,也是引领时代发展的思想光芒。构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关键要把“讲清”和“听懂”结合起来,以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就要把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说明白、说透彻,让世界人民与我们一同分享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美好和喜悦。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除了要畅通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渠道和途径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以“内容为王”的思想理论构建,体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文化悟道。以哪吒“出海”为例,影片通过对传统神话的创新演绎,将东方智慧融入现代叙事,海外观众既能感受到神话史诗的视觉奇观,亦能体悟中华文化对冲突与和解的独特思考。
——广州日报《从哪吒“出海”看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山东菏泽的一个故事在今年春节期间广为流传。女儿过年回村时惊讶地发现,妈妈竟然已成为网红,还会带货农产品,直播间人数上万,女儿笑称终于“望母成凤”。过去是乡村仰视城市,走出大山奔向都市,如今人们返乡重新打量,乡村已不是那个乡村,它充满自信,甚至成为都市居民想象中的“诗与远方”。这个故事之所以在春节期间在网络上刷屏,是因为它并非个体体验,而是有着广泛代表性。类似的返乡故事就像现代人观念的一个横断面,记录着全面振兴的乡村的形象重构。乡村不再是被他者带着优越感去消费的对象,而是成为一个拥有乡村文化自信的主体,就像那个在镜头前自信地表演才艺、推销产品的网红妈妈。乡村,曾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但因为离开而变得陌生,而返乡时的陌生感,又提供了一种能带来新思考和新鲜感的陌生化效应,形成一种对乡村文化的再发现与再生产。在年轻人的返乡故事中,很多都在分享着乡村与城市“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老家奇妙万能的锁、老院子古老的排水系统、奶奶蒸馒头特别的发面方式。过去返乡故事中记录的“不一样”包含着某种落后的想象,而如今的“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惊奇和惊喜感——原来还有这样的“宝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智慧。返乡故事常常抒发着一种身在乡村的松弛,不必焦虑与追赶某种“社会时钟”,可以慢悠悠,步履从容。这种慢节奏,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系统中,代表着一种不思进取、没有变化、缺乏创造活力。而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乡村的慢文化则成了“诗与远方”的象征,让人得到休憩的空间。春节返乡所抚慰的乡愁,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慢”的温情回归。返乡故事中彰显的文化自信表明,乡村全面振兴提振着乡村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文化自信必将推动乡村实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振兴。
——光明日报《返乡故事中彰显的文化自信》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看到了AI应用的前景;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也带动了影视市场急剧升温。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赛道,却正为“AI+短剧”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期。近期“AI+短剧”行业动作频频:春节前夕,央视推出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前不久,红果科技“首部工业级AI短剧”亮相;日前,昆仑万维面向AI短剧创作的SkyReels系列模型发布并宣布开源。这都标志着AI短剧创作在作品成熟度和技术发展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场由生成式AI驱动的影像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整个内容产业。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影视制作的技术壁垒,更预示着算法主导的文化生产新时代或将加速到来。DeepSeek的开源为中国AI带了个好头。开源是一个技术领域健康发展的有力推动,不仅会加速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会为建立行业标准奠定基础。通过开源,大量开发者可以进行二次开发,按各自的构思和需求不断优化和拓展功能,裂变出更多的AI工具,同时又能对开源者形成深度研发的有效反馈。站在技术爆炸的临界点,AI短剧的勃发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生产关系的革命性重构。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跃升,更是人类表达方式的拓展。未来的文化版图中,算法与创意的共生、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将书写出超越想象的叙事篇章。但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守护创作精神的灵魂,坚持有责任、有担当的优质内容导向,将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大命题。
——环球时报《“AI+短剧”面临爆发,导向要引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