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焦虑困扰年轻人
年轻人群中,出现排便困难和排便焦虑的越来越多了。“肚子总是鼓鼓胀胀,一天的心情全都取决于有没有排便,没有的话又会加重第二天的焦虑。”前来就诊的30岁年轻患者这样描述。其实,便秘问题并非单纯肠道的问题,而是肠—脑互动异常。
很多人存在误区:每天必须排便一次,不排便就不正常。没拉很焦虑,拉一点点也会很焦虑。其实,健康人的排便频次有着很大的变化,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问题,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慢性便秘与动力紊乱、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改变等因素相关。
排便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年轻人慢性便秘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年轻人常喜欢吃精细食物,食物中膳食纤维过少,导致粪便量减少,同时水分摄入不足,导致大便干燥难以排出体外;工作繁忙,体力活动过少,肠蠕动减缓;喜欢在排便时看手机,使注意力被分散,容易抑制排便反射;因外出工作、旅行的客观因素不允许,主观抑制便意,导致暂时性便秘。
胃肠道的反应和情绪关系密切。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可能是影响胃肠道功能的重要原因,其可以通过与脑—肠轴相互作用,也可以通过大脑皮质影响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导致胃肠激素异常分泌,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内脏感觉。
“放得下”方能“拉得出”
便秘虽然常见,但绝不可轻视。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g—35g、每日至少饮水1.5L—2.0L。规律、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便秘具有改善作用,尤其对久坐、运动少的人群更有益。
其次,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排便习惯、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胃肠道菌群、调控胃肠道神经等机制来缓解临床症状,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最后,精神心理治疗。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合并明显心理障碍及存在严重精神心理异常的便秘患者,应当到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