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观点声音

“以‘开局即开跑’的奋进姿态抓实抓好各项工作”“谋定快动、紧抓快干”……近段时间以来,多地以多种形式要求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但是,如何才能科学作为、取得实绩,与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与干事创业的工作方法息息相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等不得,也急不得”,要求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其中就蕴含着成事之道。“等不得”,强调形势紧迫、机会难得,广大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看准了就抓紧干。“等不得”并不是大干快上、盲目求成。创新需要“静待花开”,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此等等,都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可能“揠苗助长”。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宜快则快,宜慢则慢,对于当前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需要打攻坚战的,要一刻不停抓紧干,对于需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则应“徐图之”。克服“政绩冲动”,以“急不得”的耐心和定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定会迎来“开花结果”的一天。

——人民日报《处理好“等不得”与“急不得”的关系》

广东一公司员工陈某积极响应、参加单位体检,结果显示肺部“未见异常”,不料一年半后却确诊癌症晚期。体检机构是否存在漏诊?是否需要对此承担赔偿责任?近日,广州天河人民法院公布了这起案件判决结果,体检机构因漏诊而赔偿陈某13.7万元。体检“未见异常”,一年半后却确诊癌症晚期,漏诊导致陈某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对他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还要为此承担医疗费用,法院判决体检机构赔偿,可谓合情合法。体检行为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也属于医疗行为范畴,医务人员要尽好诊疗注意义务。《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应当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规范,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民法典则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现实是,类似漏诊导致体检者病情被延误的案例屡见不鲜,暴露了一些体检机构存在某些顽疾。如一些体检机构把公司体检当成“走过场”,对此不够重视,这也是造成漏诊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医疗机构违规办理健康证,体检程序更是如同虚设。类似案例屡屡发生,给健康体检行业再次敲响警钟。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不仅要对失职的体检机构进行追惩,也要下好监管“先手棋”,倒逼其自身做好“体检”。同时还需防范一些体检机构、医疗机构以体检之名开展过度诊疗、以走过场式体检违规办理健康证等行为,对此类伤害体检行业形象与权威性的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追责问责,使相关机构及其人员不敢越雷池一步。

——工人日报《漏诊被判赔,体检机构须引以为戒》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新规,明确“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AI医疗边界的热议。“禁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AI实在太“火”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为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技术和成本的变革,而且其开源与开放的策略,也让人工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To C(用户)端,人工智能早就被人类“玩坏”了——当你还正儿八经向它提问求助日常问题时,有人已经开始让它“算命”“算星座”,甚至“算彩票”了,简直万物皆可“DeepSeek”。而在To B(企业)端上,“接入DeepSeek”更成为近来各行各业争先恐后的“标准动作”。总之,似乎人人都生怕被这波人工智能新浪潮落下。在如此氛围下,此时出现一个疑似“与人们唱反调”的新规,涉及的还是大众普遍关心的医疗领域,自然就引人关注了。有人甚至认为此举是“逆流”,是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然而,这恐怕只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误会”。事实上,此次新规的实际内容并没有那般“针锋相对”。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只是其中关于“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也不“新”——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且细看这则禁令,更多的是对国家规定的重申与细化,目的在于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以假乱真钻空子。一个“禁”字,似乎也让一些人觉得AI技术与医疗“合不来”。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结合早已远超普通人想象。在医院里,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功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多年前就可以帮助医生“看片子”,进行标记与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而从市场来看,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布超过30个医疗领域生成式AI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康复医疗、新药研发、心理咨询等多个重要领域,说句“全面开花”也不为过。可越是全面开花,越要小心谨慎。科技的进步始终伴随伦理的拷问。唯有在创新中恪守底线,在规范中释放潜力,方能让AI真正成为“医者仁心”的延伸,而非冰冷的替代者。

——广州日报《对AI处方审慎一点总没错》

今年2月以来消费电子行业指数上涨11.70%;2024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14亿部,同比增长8.7%,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近六成来自中国厂商……中国信通院、全球市场调研机构Omdia等近期发布的多项数据显示,随着政策、技术红利持续释放,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复苏,产业链景气度不断回升。以智能手机为例,十年前它还只是可选品,而今天已成为必需品。无论行走在城市,还是生活在乡村,没有智能手机的陪伴,会很不方便。不只是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汽车配件等,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更多智能化电子产品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涌现。不久前,在浙江杭州余杭区举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名企业家戴着AR眼镜上台发言,“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惊艳了很多人。AR眼镜只是诸多“意想不到”之一。未来,电子产品有望突破物理形态限制,成为连接现实与数字虚拟世界的纽带。与此同时,智能化产品正逐步向智慧化产品演进。智能化电子产品消费将在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工作伙伴和生活助手。可以说,消费电子行业前景可期、市场空间巨大。智能化电子产品消费是科技消费的“主力军”。智能化电子产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服务消费者,是不可或缺的终端产品,也是人们享受科技生活的直接载体。推动智能化电子产品消费升级是促进科技消费的最佳突破口。下一步,应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加大“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力度,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推动智能化电子产品消费持续升级,形成新一轮市场红利,为促进科技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网《科技消费正带来新一轮市场红利》

一年举报2277起交通违法违章,其中1945起被扣分,共计8998分,相当于749本驾照——这是广州一位司机王先生分享的2024年举报战绩。在其分享视频评论区中,很多网友为其举报行为点赞,也有人言辞激烈地表达了质疑。一年两千多起,平均一天就有6起,真可谓不是在举报,就是在举报路上。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法则,如果总有一部分人心存侥幸,钻空子打擦边球,交通违法行为将很难减少。王先生的举报行为客观上弥补了治理短板,对督促司机守法具有积极意义,并非多管闲事。不过,在某些人看来,王先生的举报行为加重了车主负担,甚至质疑“司机何苦为难司机”。还有人怀疑其动机,认为举报者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合法举报行为是公民的义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广州举报交通违法行为没有奖励,即便一些地方对举报行为进行奖励,举报人依规领取奖励是其权利,不能因为举报次数多或奖励金额高,就认为其行为有错。真正应该反省的是被举报人。没有违法就不会有举报,责任不在举报人身上,而在被举报人身上。王先生的举报从侧面反映出,司机的违法行为还比较普遍,已经影响到公共交通安全。根据王先生统计,被他重复多次举报的车主有222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同一路段且多次实施同类违法行为。如此高频次的违法行为,才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交通违法行为社会危害严重,没有可容忍的空间。就王先生举报比较多的“在应急车道上行驶”而言,占用应急车道,一旦出了严重交通事故,人命危在旦夕,可救护车想进都进不去,又该怎么拯救生命?质疑者的说辞不过是他们试图为自己开脱的借口,难道对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能放一马就放一马,这才叫有道义?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不讲道义。举报违法行为不仅是在维护社会秩序,更是在保护包括被举报人在内的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与其责怪举报人,不如当一个合法守信的交通参与者。当然,执法部门和交管部门也要对举报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比如,对违规行为较多的路段进行调查走访,对一些不合理的标志标线进行优化改进,面对司机的申诉,多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酌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交通违章行为越来越少。

——钱江晚报《一年举报2277起,这并非多管闲事》

2025-02-2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591.html 1 3 观点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