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亩产400多斤,亩均收入4000多元,德银村里能“得银”——

小小蘘荷种出好“钱”景

2日早上7点30分,步入如东县双甸镇德银村蘘荷种植林地里,温热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只见村民们蹲在树林间,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蘘荷的根须从篮中取出,再稳稳地植入翻耕好的地里,动作娴熟而有序。“今年村里种了60亩蘘荷,这两天还剩点‘尾巴’,忙完就结束了。”劳作间隙,姚爱梅笑着说,自从村里开始搞蘘荷种植,附近的村民都能来打零工,虽说赚不了什么大钱,但能补贴些家用,大家心里也挺满足的。

蘘荷又称茗荷、野姜等,为姜科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因而也被称为“亚洲人参”。人们一般食用蘘荷花苞,可凉拌和炒食,也可酱藏、盐渍,是夏秋时节一道独特的美味佳肴。

2023年,德银村在如东县人民法院的帮扶支持下,利用村里集中连片的600亩林地,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蘘荷。“两年下来,蘘荷亩产在400多斤,亩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村民们来此务工,一天也有近百元的收入。”德银村党总支书记丛勇志说,蘘荷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综合考量市场行情,今年,我们在去年40亩的基础上,又扩种了20亩。”丛勇志介绍,蘘荷生命力强,具备“一年种植,多年生长,多年收获”的特点,除了第一年投入较大外,后续成本低、效益高。前两年,蘘荷主要销售给周边的餐馆和市场。今年,村里与大豫镇一家食品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实施订单化种植。“有了稳定的销路,我们根据蘘荷的生长特性,对根茎发达的蘘荷进行分株处理,一部分根系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另一部分则出售给邻村种植户,进一步拓宽收益渠道。”

本报记者 徐书影

本报通讯员 高玉霞 贾兆亮

2025-03-04 亩产400多斤,亩均收入4000多元,德银村里能“得银”——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0953.html 1 3 小小蘘荷种出好“钱”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