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新闻

新春系列招聘收官,157场活动1.77万人初步达成意向——

岗位政策送上门 返乡流量成留量

157场招聘活动,4003家次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5.39万个次,线上线下收到简历2.83万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77万人……2月,全市人社系统以“春风行动”为契机,充分利用节后求职用工“黄金档”,通过市县(区)联动,织密新春招聘“服务网”,奋力奏响乐业“春日曲”。

搭台拓岗,促进“雁归凤来”

正月初八,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本级、启东、海安、如皋、海门、通州湾六地同步启动节后首场新春招聘会。“多点开花、全域铺开”的招聘活动迅速掀起就业市场热潮,充分激活通才留通就业的“归雁效应”。

“春节前后是就业市场供需两旺的关键窗口期,我们抢抓时机、提前谋划、提早部署,密集推出‘就在家乡 职通未来’系列招聘活动,进一步畅通留通、来通就业渠道。”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朱卫东说。

作为新春招聘活动第一“招”,“就在家乡 职通未来”招聘会紧盯返乡人员这一群体,着力把返乡“流量”转化为就业“留量”。市本级现场招聘会吸引近2500人次进场求职,线上线下共收到简历1618份,创下近年来新春招聘会历史新高。

实现良好开局后,市人社部门趁热打铁,进一步扩大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覆盖面,携手总工会、残联等部门,围绕先进制造、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入挖潜就业岗位资源,聚焦重点群体就业,累计组织举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农民工等专场招聘会25场,搭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求职招聘服务平台,为重点群体就业保驾护航。

数智赋能,架好“就业云梯”

数智,是今年新春招聘活动的关键词。活动期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数”提效、以“智”破局,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升级求职招聘体验。

直播带岗,已是常态化的招聘方式。今年,在传统直播带岗的基础上,市本级、海安采用“坐播荐岗+走播送岗”相融合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合、实时充分互动,为“云端”求职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如皋推出“点单式”直播带岗,求职者在弹幕留言“下单”心仪岗位,主播即刻邀请企业HR在直播间“接单”,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据统计,全市共计举办新春直播带岗活动30场,吸引224家次用人单位走进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达76.18万人次。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助力,也让就业服务持续提速升温。市本级首次推出AI面试服务,结合求职者面试岗位特点,通过智能面试系统模拟真实场景,帮助求职者与“虚拟HR”过招,掌握面试技巧,不少尝鲜的求职者给出好评;南通开发区利用大数据开展“二次荐岗”,将招聘会现场未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信息,与平台企业进行供需匹配,真正做到“求职有路、用工无忧”。

直播带岗提质增效、AI技术助力求职、大数据算法精准荐岗……南通正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跑出数字化转型“新速度”,以开拓之姿全力构建智慧就业新生态。

送岗到家,点亮“万家灯火”

求职需求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为帮助求职者离岗位信息“更近一点”,人社部门积极畅通群众“家门口”就业渠道,变“找岗位、找政策”为“岗位上门、政策找人”,累计发放就业宣传资料1.57万份,指导街道乡镇举办招聘会52场,提供就业岗位1.97万个次。

(下转A3版)

新春招聘会多点开花、全域铺开,掀起就业市场热潮。 许丛军 吴树建摄

(上接A1版)

在城市最为活跃的繁华商圈和交通枢纽,海门区以“人才夜市”活动点亮商圈夜色,返乡学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求职,燃起扎根家乡的热切期望;市本级一方面以新春贺岁消费季为契机,走进奥特莱斯举办迎元宵专场招聘会,将求职招聘与消费体验深度融合,实现商圈与就业“双向引流”。另一方面把握学生集中返校报到的关键节点,在地铁1号线南通大学站设点招聘,“进站就选岗、下车即应聘”的模式,让郑州籍学子小周感受到南通的爱才诚意,“政策手册与岗位信息递到我手上,留通就业的通道和地铁一样畅通。”

在乡镇人流最多的便民中心和农贸市场,“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变得触手可及。通州区石港镇从“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现状入手,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广泛征集镇区内用人单位岗位信息,针对性举办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招聘会,为求职者送去适配“岗位礼包”,受到一致好评;如皋长江镇“家门口”招聘首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融合,首推“直播带岗+智能匹配+即时签约”数字化服务,5名技术员当天就完成面试签约;海安滨海新区把招聘会搬进农贸市场,让求职者像赶集一样自在“逛”岗,在升腾的市井烟火中找到就业新机遇。

本报通讯员 陈焙 高大伟

本报记者 何家玉

2025-03-05 新春系列招聘收官,157场活动1.77万人初步达成意向——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049.html 1 3 岗位政策送上门 返乡流量成留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