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雨潇
近年来,盲盒模式开始渗透到各种商业领域,“万物皆可盲盒”的商业逻辑在媒介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可观的发展势头,“盲盒经济”逐渐成为消费的新增长点。例如近期,受益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卓越表现,泡泡玛特等公司推出的盲盒周边再创新高。然而,“盲盒经济”在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暗藏隐忧,负面影响逐渐凸显。良莠不齐的盲盒质量,成瘾性的消费陷阱,饥饿营销的不良导向都严重损害这一经济模式有序发展。因此,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如何推动“盲盒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营销手段应做到合法合理。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响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在“盲盒经济”中,盲盒营销已突破传统娱乐范畴,呈现“泛盲盒化”趋势,营销手段也往往与捆绑销售、饥饿营销紧密关联。产品经营者通过与火爆IP联名,设置隐藏款、限定款等形式,刺激盲目、冲动消费,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在“盲盒经济”中,产品经营者享受着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在充分遵循法律规则和商业伦理的前提下,实现营销功能最大化,避免陷入“畸形化”的营销歧途,重塑消费者信任。
消费方式应做到有节有度。“盲盒经济”本质上是对人类收集欲和赌博心理的商业化开发,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迅猛发展,正是在于产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控。盲盒呈现出的神秘未知、限量高价、涉猎广阔等特性,让消费者的从众、攀比、猎奇等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在盲盒面前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面对盲盒诱惑,广大消费者要坚持理性消费,做到消费讲节约、消费有限度,莫让“盲盒经济”助长浪费之风,要让“盲盒经济”成为点缀生活的色彩。
监管力度应做到加力加强。盲盒价格往往不菲,但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小到盲盒玩偶粗制滥造,大到盲盒航班遭遇取消,在盲盒形式的外壳下,产品实质却差强人意。殊不知“盲盒经济”只是辅助营销策略,产品质量才是重中之重,本末倒置只会严重影响产品和商家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盲盒产品的监管部门应着力加强监管力度,规范整治市场秩序,督促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在保障消费者基本权益的同时,推动“盲盒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盲盒经济”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唯有构建企业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让“盲盒经济”摒弃弊端,成为刺激消费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