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严琴琴 记者 陆薇)5日,在通启运河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工人们奋战在施工一线,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泵室辅机层、清污机桥、闸室墩墙、下游挡墙等钢筋绑扎及支模、作业房灌注桩浇筑等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水安全’,我们力促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水下部分施工,确保主汛期来临前完成围堰拆除工作,保障工程安全度汛。”施工单位江苏水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徐振华说。
近年来,市水利局坚持把水安全作为水利改革发展首要任务,锚定“人员不伤亡、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不断建立健全工程、调度、预警、应急、组织等防洪减灾“五大体系”。
我市不断刷新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条”,提升沿江沿海水利工程防洪挡潮能力。目前,我市江海主要堤防已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1级风浪的标准,先后完成九圩港水利枢纽、通吕运河水利枢纽、海港引河南闸站等沿江重要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筑牢水旱防洪减灾安全屏障。
全市水利部门建立防汛排涝优先、畅流活水常态化的“两利”调度运行机制。非汛期按照日常调度模式运行,沿江水闸坚持有水必引,通过引(提)水驱动、排水拉动,保持骨干河网水体有序流动和内部河网水系的常态活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持续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进入汛期后,按照洪涝调度模式进行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根据各地、各片区间不同需求,合理调控不同时期河道水位。2024年累计引(提)水41.4亿立方米,排水66.9亿立方米,实现了防洪、供水双安全的工作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2024年,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升级更新,实现了与10个县级防指和4个市属管理单位视频会商系统的互联互通,增加了水位、潮位、雨情等数据站点,整合了水利、气象、水文等关键防汛信息资源。目前采集了39个水位站点、14个潮位站点、204个雨情站点及45个视频监控点信息,动态监测台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等气象实况数据,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防台风科学决策、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市水利部门狠抓落实,不断压紧压实防汛责任,逐级、逐段、逐片落实全市江堤、海堤、江心沙洲及里下河圩区、重点防洪城镇、大中型涵闸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巡查责任人。强化防汛指挥骨干培训,市县逐级开展预案推演和培训,切实提高各级负责人防汛应急处置实战能力。汛期,时刻关注天气、水情变化,联合相关成员单位紧盯江堤海堤、海上船舶、在建工地、老旧房屋、低洼易涝区、沿江沿海养殖户等重点区域、部位和人群,坚持以预报预警为令,规范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处置流程,构建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