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要闻

引入AI智能注染机器人,推动非遗产业化,华艺美学生活空间让非遗靓起来——

科技赋能拓展工业旅游创新空间

人工扎花。

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对手工扎花好的成衣进行染色。

华艺美学生活空间文创展销区。

早春时节,预约前往华艺美学生活空间体验参观的团队越来越多。该馆运用当代设计理念和数字化思维,致力于构建非遗研习体验的公益平台。与此同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首批非遗工坊和南通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江苏华艺集团成功研发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建成中国首条智能注染生产流水线,在科技赋能非遗扎染方面迈出坚实一步。AI智能注染机器人与扎染时尚应用博物馆的组合,构成了南通工业旅游的新亮点,也走出了“文化传承+科技融合”的新路。

AI注染

非遗产业化注入新活力

走进江苏华艺集团非遗扎染AI智能注染车间,扎染工人借助机器臂注染人工示教打样,通过内部系统传至AI机器人注染系统,为手工扎花好的成衣分区染色;短短几分钟,一批10件衣服完成,再经由机器臂自动定位、夹、托、转身,搬至指定位置。

“AI智能机器人单位时间内生产量是人工的五倍以上。”江苏华艺集团扎染事业部总经理钱丽霞介绍,特别是在春节前后,这套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生产提质增效。“每年年底是销售旺季,我们都要招收大量的临时工增加产能,而今年在这套机器人系统的加持下,用工人数大大缩减,是往年的一半都不到。”

该生产线由江苏华艺集团联合东华大学等单位历时三年共同研发制造,于去年9月启动试生产;生产线包括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和AI智能注染全自动流水线,通过机器人软件连接、视觉检测等,实现了传统手工扎染向数字化扎染转型、AI智能注染机器人示教“0”编程、全自动换色、产品视觉检测、可自主创作、多系统之间交叉融合6个突破。

扎染,古称“绞缬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它因在折叠时每个人的手法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作为中国首条智能注染生产流水线,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系统将传统手工扎染向数字化转型,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思维。

在非遗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守正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华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钱丽霞表示:“在生产全流程中,我们保留了前期人工抓花、扎花的工序,由非遗海安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教授工人扎花工艺,再由机器人进行注染。这样既保持了它的个性化、差异化,又达到风格的一致性、产品的稳定性。”目前,AI智能注染打样机器人的完成度在95%以上,接下来还将继续对其视觉定位、传感器力度、流量压力等方面做进一步测试,减少生产系统误差。

美学再现

打造非遗消费体验新场景

人工智能生产线,为车间带来了新式工业风的气息;华艺美学生活空间的创建,更是增添了浓厚的文艺范儿和历史风情。

华艺美学生活空间是集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是“1979华艺园”文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海安县扎染厂,发展到现在的国家现代扎染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鱼子缬、呗绞、折叠染等传统扎染工艺,衍生到绞缬浸染、三维褶皱、数码染整等现代扎染工艺;从日本扎染和服制作到中国艺术染整工艺流行趋势研究……走进其中,常设展览分为“扎染溯源”“工艺复兴”“与时俱进”“凤凰涅槃”四个篇章,以图文介绍、视频展播、实物陈列、互动体验等多种展示形式,带领观众回溯传统扎染的前世今生,探寻南通扎染的独特工艺,开启与时俱进的美学生活历程。

“这是一个融合非遗与时尚的文化IP空间,吸收了现代美术馆的风格,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江苏华艺集团企管中心总经理葛坤锋介绍。场馆内的文创展销区,扎染系列围巾、文具、文化衫等匠心制作,吸引游客将非遗产品“带回家”;沉浸体验区内不断变换的扎染纹样呈现出扎染的无限可能,可触摸的魔屏涵盖了与扎染等纺织技艺相关的潮流时装影像,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葛坤锋说:“华艺美学生活空间对内起到保护、传承的作用;对外,既让参观者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供专业人士查阅、学习、借鉴,增强自身获得感。”

记者看到这里还开辟社教体验、公共阅读、服装展销等空间以及配套的休闲咖啡、儿童游乐设施,吸引海安市民及南通市区、盐城、扬州等地客群前来打卡。值得一提的是,当大家在展销空间沉浸于采购时尚服饰时,隔壁缝制车间内工人们忙着生产的场景透过玻璃展现眼前。葛坤锋说:“我们有意识地将工业旅游的概念引入美学空间,让顾客更直观地了解产品的制作过程,也保持游玩的新鲜感。”

跨界融合

深化“工业+文旅”新业态

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华艺集团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是海安做强做优工业旅游的新亮点。近年来,海安依托强大的工业,尤其是桑蚕丝绸加工、服饰生产等优势特色制造业,积极促进工业与文旅跨界融合,努力推动省级工业旅游点等品牌的创建,不断深化工业旅游观光业态发展。据悉,海安现有省级工业旅游点4家,包括占姆士衬衫王国、鑫缘丝绸文化艺术中心、鑫缘大健康园、元鸿木雕展览馆,数量在南通排名第一。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占姆士衬衫王国,集研学、展览、销售为一体,设有时尚创意中心、企业发展历程展览馆、面料图书馆、占姆士精品馆、占姆士奥莱折扣馆等,供游客参观、学习、选购;游客接待中心、咖啡厅、餐厅等配套服务,为游客提供休憩补给去处。

作为海安丝绸的金色名片,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搭建鑫缘丝绸文化艺术中心、“鑫缘大健康园”文旅平台,开展“茧丝绸产业文化传承体验+工业旅游”。其中,鑫缘丝绸文化艺术中心通过文化艺术与丝、丝绸艺术与空间、丝绸艺术与教育、丝绸艺术与时尚的分区阐释,引导游客了解中国丝绸文化及其深邃的文化内质。鑫缘大健康园致力于建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内部设有科创产品展示中心、蚕丝护肤品开发示范基地、蚕桑食品开发示范基地、农业科创示范基地四大场馆。其中,三大示范基地均有参观走廊,游客行走其间,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古老的桑蚕业与现代科技碰撞产生的火花。

元鸿木雕展览馆则是一部向世人展示木雕发展演变、木雕精品,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教科书,馆藏整木巨作水浒一百零八将等“镇馆之作”,吸引了众多木雕艺术、红木家具爱好者前来观赏,对传承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木雕产业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海安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助推工业旅游持续发展。其中,在最新出台的《海安市关于加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文件中,鼓励各类工业企业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旅游活动,提出对新评定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区),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鼓励海安本地旅行社带领市外游客团队参观海安工业旅游点,并按标准给予旅行社相应奖励。

本报记者 张坚 杨镇潇 实习生 周敬杨

2025-03-06 引入AI智能注染机器人,推动非遗产业化,华艺美学生活空间让非遗靓起来——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181.html 1 3 科技赋能拓展工业旅游创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