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国良
通东甲地何其多
我市通东地区为江海门户,是江海共同作用下的一块新生的土地。通东地区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农产品相当丰富,尤其是海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通东以“甲”为地名众多,且以序数排列,如头甲海、二甲镇、三甲居、四甲坝、五甲苴、六甲乡、七甲灶、八甲校、九甲窎等。有些地方为防止叫法混淆,还派生出南三甲北三甲,东五甲西五甲的说法。
通东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带“甲”字的地名呢?这还要从历史源头说起。最早来通东的移民为解决生计,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顾打猎和下海捞鱼捉虾。清代初期,海边盐业兴起,陆续建有吕四、余西、余东等大盐场,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到盐场以制盐谋生。海盐主要有两种生产方法。一种是比较粗放的方法叫晒盐。就是把海水引进事先整修好的盐池,依靠阳光暴晒水分蒸发而取得粗盐。这种盐色黄粒粗,制盐工艺较简单,成本也较低。另一种方法叫煎盐,也叫煮盐。就是把已经浓缩的卤水放在大䥕子锅里烧煎,待水分蒸发而得到细盐。这种盐色白粒细,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吕四场产的煎盐有一段时间成为朝廷的贡品。吕四场把参与煎盐的工人称为“煎丁”。清顺治五年(1648)的盐法规定,十个煎丁编为一甲,每个甲还编上一至十的序数。其他盐丁以“总”的序数排列。从此以后,“甲”就成为盐场内的管理机构名称。这种盐场内部的管理方式与宋代以后封建时代农村管理的保甲制度如出一辙。
“甲”的普通话读音为jiǎ,通东地区为什么读若阴入调的嘎呢?我们知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古代中原地区汉语声母只有哥可喝,而没有基欺希。明代以后,由于受到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一部分基声母字就从哥声母中分离出来。“甲”就是其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把“家”说成“瓜”,把“拣”说若“干”,把“教”说成“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