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产业跃迁,从无捷径。杭州“十年磨一剑”,才有了“六小龙”横空出世,深圳鲜明提出“鼓励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从“制造”向“智造”迈进,从“跟跑”向“并跑”升级,产业发展犹如攀登群峰,既需把握机遇的果敢,更需久久为功的耐心。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越是面对这样的挑战,越需要以战略定力抵御短期诱惑,以历史耐心突破转型阵痛,让产业进步的步伐走得更稳、基础打得更牢、动能蓄得更足。产业发展的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遵循规律的战略清醒,是穿越周期的定力智慧,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把握产业规律,方能走出“成长烦恼”。产业演化始终有其内在逻辑,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突破,还是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能源汽车从概念提出到市场普及历经数十年积累,光伏产业经受多次技术路线更迭才走向成熟,这些产业的发展轨迹揭示着共性规律,即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甘坐冷板凳”的专注,产业生态构建离不开“汗滴禾下土”的深耕,市场认知培育离不开“静待一树花开”的等待。有些地方想通过政策补贴催熟产业、行政干预缩短进程,往往导致企业患上政策依赖症,一拥而上、低效内卷,引发产能过剩、技术空心化的风险。产业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与时间做朋友,“见异思迁”的投机思维、“追风跟热”的短视行为看似取得了短期效益,实则错失了厚积薄发的机遇,埋下巨大祸根。
化解转型阵痛,尤需营造一流生态。当前,部分地方在产业升级中出现转型迷茫:有的面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投入压力踌躇不前,有的追逐“风口”造成重复建设,还有的在外部冲击下产业“躺平”收缩,这种进退失据的背后,暴露出对产业发展耐心的轻视。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必须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辩证关系,通过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同样能焕发生机,新兴产业也更需要专注细分领域,在持续迭代中构筑竞争优势。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历经多次转型,从“买全国货卖全国”到“买全球货卖全球”,再到打造网上交易枢纽,始终立足既有优势稳扎稳打。产业转型从来不是“腾笼换鸟”的物理腾挪,而是“筑巢引凤”的生态重构,只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科学的发展路径,“铁树”亦可常“开花”,“老枝”也能抽“新芽”。
培育耐心厚度,根本在于机制创新。保持产业定力,既要克服政绩追求催生的短视冲动,也要破除政策体系滞后导致的急功近利。这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耐心资本”:在考核机制上,建立涵盖研发投入强度、产业链完整性、要素协同效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要素保障上,引导社会资本面向基础研究、中试转化等长周期环节提供的稳定金融支持;在营商环境上,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梯度培育,将更多目光聚焦初创企业、小微企业,耐心呵护他们的成长。
耐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谋定后动的战略清醒,定力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抉择。今天城市之间产业的竞争已进入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的“攻坚期”,唯有以“日拱一卒”的信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培育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当我们能沉心静气做好“时间的朋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美图景必将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