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2024年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万件3.3万人,同比增长22.3%,依法惩处孙志刚等48名原中管干部,对李建平依法核准死刑。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审结行贿犯罪案件2473件2873人,同比增长18.6%。审理足球领域系列腐败案,依法对杜兆才、陈戌源、李铁等定罪判刑。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详实的数据既是依法履职尽责的直观体现,也是维护公平正义、彰显司法为民的题中之义。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就必须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行贿与受贿是一体两面,行贿人不择手段“围猎”党员干部,不仅荼毒社会风气、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且也是职务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不仅可以对行贿人形成强大震慑,压缩“围猎”党员干部的空间,而且可以维护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还提到了严惩涉惠农资金、校园餐等群众身边腐败犯罪。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就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严惩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贪巨蠹,也不能放过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才能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网《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充分证明,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一部“悟空”游戏,带火多个打卡目的地;一部“哪吒”电影,全方位引发消费溢出效应;一枚“凤冠”文创冰箱贴,带动文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全国各地的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以动态叙事融入当下生活,通过延伸“文化+”长链条,赋能形成新的消费内容、方式和场景,可以释放巨大增长潜能。当文化的力量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中华大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向好齐头并进,必将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新华网《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每年全国两会,既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也是青年一代感知时代脉搏、投身强国建设的重要窗口。广大青年关注两会,是因为深知只有国家获得长足发展,才能为青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只有青年不断成长壮大,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五年规划也呼之欲出,这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意味的重要节点。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的工作蓝图,看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政策清单,看到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施政导向。在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政府“施工图”中,广大青年不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奋进豪情充盈心间。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今年全国两会上,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到代表委员建言明确技能人才的薪酬标准和激励机制,畅通技能与职称等评审通道,让青年从业者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成就感和价值感……一系列为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搭台铺路的精心谋划,为广大青年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提供了新机遇。在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中,就业与创业无疑是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而“科技”这一关键要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新方位。2025年的中国,正为青年铺就一片广阔的星海。挺膺担当砺青春,奋楫笃行向未来,广大青年一定能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负人民的青春诗章。
——北京青年报《让青春活力在与祖国共奋进中涌动迸发》
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当全国两会上的宝贵建议成为开启美好生活大门的“金钥匙”、当政策温度转化为公众满满的获得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令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在3月9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诸如“把住宅的层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推进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等消息也引发高度关注,人们纷纷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礼包”点赞。这些“民生礼包”有新意、有温度,不少举措让人们从“有盼头”迈向“有甜头”。比如,“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尤其令人振奋——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中,每个人都将直接受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对于如何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少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发出不少有针对性的声音——“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产业的发展前景,也要把就业友好指数纳入评价标准”“建议建立老旧住宅电梯安装长效机制”“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一条条务实的建言、一项项具体的举措,都是为了把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谋划得更长远、应对得更周全。还需看到的是,近年来,“民生礼包”愈发厚重的同时,相关领域还存在一些“老大难”和“硬骨头”。如何更科学、精准地补齐民生短板,还要继续加油努力: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小步快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要分层分类把握好兜底性、普惠性、改善性民生需求,在科学研判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推进。当全国两会上的宝贵建议成为开启美好生活大门的“金钥匙”、当政策温度转化为公众满满的获得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令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让“民之所盼”终成“民之所赞”。
——工人日报《愿更多“民之所盼”成为“民之所赞”》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是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降低2.5%左右”的目标相比力度加大,展现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这也是一个“踮起脚尖”可以实现的目标,有助于各地在实践中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避免因压力过大而“跑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切实以发展“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节能降耗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必须平衡好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2025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各领域用能仍将刚性增加,各方面用能需求都需要得到有力保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经济正常运行。挑战之中更有机遇。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代表委员们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新提法新部署,光伏风电、绿色建筑、新型储能、碳市场等将迎来更广阔发展前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扩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还要加强政策协同,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已成趋势,需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区域与产业协同也不可或缺,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在速度上和路径上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汇聚起绿色发展合力。
——经济日报《发展“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