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一条大街 三座古刹

□苏学勤

海安的西大街是一条石板街,西端从西楹桥下开始,东端到中坝口为止,全长600米左右。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大街上当年曾有三座古刹,而且全是大庙,规模绝非农村小庙。

大圣庙坐落在西楹桥东侧30多米处,坐北朝南,离东西向的石板街只有10多米。资料显示:此庙在清朝乾隆年间(1760年左右),由僧人道宏大和尚修建。清朝道光年间,僧人立成和方渡两位大和尚又修建过一次。清朝光绪年间,僧人本悟再修大殿及东西厢房,到解放初期,共有庙房20多间。

我1958年冬天到西大街时,海安县搬运公司为了服务地方建设,派了一个连的搬运工人(不足200人)到西大街驻扎,驻地就是大圣庙原来庙里食堂的地方。那时,一家中药店已从大圣庙旁搬走,改成一家废品收购处和一家鲜肉商店,大圣庙也就成了食品公司的孵坊。这个状况维持了十多年。1962年我结婚后搬到这里居住,后来,西楹桥历经多次改建,西大街不再繁华,旧城改造中,这里也被拆除了。

普利庵坐落在离大圣庙向东100多米的地方,坐北朝南,南大门距石板街仅有几米的距离。这个庙曾被称为“普利禅林”,是明代(1520年)程山居室改建,清光绪末年,僧人仿若重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海安兴起大办地方工业热潮,在普利庵办起了“海安县麻纺厂”,招收了城镇户口的闲散劳力进厂,从事麻袋、麻布、麻线、麻塑交织袋的生产,该厂生产的麻袋销售全国,并远销日本、东南亚和香港等地。职工多为女工,人数最多时超过千人。

大圣庙和普利庵的僧人们去哪了呢?我家隔壁当年曾住着两名僧人,一位是七十岁左右的“老师爹”,而另一位是被称为“汤癞子”的僧人。“老师爹”在1970年过世,从他的房间内抬出满满一箩的精细瓷碗,还有一箩筐的铜小钱儿。汤和尚后来不知所往。

后来,两座庙里有10多位和尚,就住在西楹桥下东侧的一处民居里,那里成了集体宿舍。这些和尚年纪不大,头上有戒疤,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做“法事”,为海安镇西南一片人家做斋。宿舍里挂着好几支笙和二胡、笛子。

西寺庙,坐落在离普利庵约300米的地方。这座庙南有条“西寺巷”,庙的大门距西大街的石板街有几十米。资料显示,这个庙的称呼是“祗树禅林”,也称为“祗树寺”,但海安人为了从庙名上识别,习惯称为“西寺”。

西寺庙建于明代初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僧人若水募化扩建,称之为“海安丛林古刹”恰如其分。该寺古朴庄严,占地30余亩,有寺房136间。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共四进。全寺佛像三百余座,主殿供如来佛坐像,殿后有芙蓉禅舍,藏经楼有经书810卷。

当年的海安,由于城里没有大的活动场地,而西寺由于地处中心地段,交通又比较方便,于是成为军队驻扎、文化活动、群众集会的首选之地。1934年,海安“新声舞台”曾设于西寺,有如皋、南通的京剧票友来海安演出过。1940年10月,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卫生处和医院就驻扎在西寺;11月,刘少奇、黄克诚曾来海安,在西寺举行欢迎会,刘少奇作“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1941年2月,日军再次入侵海安,西寺成为伪二十六师陈才福师长的驻地,寺内建筑频遭破坏。陈才福的办公室就设在西寺庙的花厅内,布置得富丽堂皇,单装潢费就花去1500万。1946年春,西寺大殿等建筑先后拆除。

一条600多米的海安西大街,就有三座百年古刹,这在苏中地区还真少见。写下这段回忆,供后人参考。

2025-03-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676.html 1 3 一条大街 三座古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