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通州湾的三次大开发

□李元冲

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复函江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标志着通州湾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本文所说的通州湾,是指今南通的通州区、海门区、如东县和启东市沿黄海一带的海域,其海岸线自启东的吕四港至如东的洋口港(约为省道221线自吕四港至洋口段),海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开发,已初显成效。

这一带海域曾经由于盐产丰富,在古代是各方争夺的经济制高点。“煮海之利,两淮为最”,这里的“两淮”,指的就是淮南盐场和淮北盐场,而淮南盐场主要指的是通州湾两岸的盐场。这里不仅盐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素有“吴(唐末这一带曾属吴国)盐胜雪”“淮盐之冠”的美称。自宋代至清代中晚期的多年中,这里始终是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元代大诗人沈梦麟是这样描写通州湾盐业生产繁忙景象的:“陆输车轧轧,水运舟尾尾。”

近代以来由于海势的东移和海水的淡化,通州湾的盐业低落了,但又迅速兴起了“废灶兴垦”,掀起农垦开发的大潮,本世纪以来又进入了更高目标的现代化开发……所以研究通州湾的历史尤其是通州湾的开发史,显得十分必要。

通州湾的形成

据《南通市志》记载:6500年前,长江北岸古沙嘴的扬泰岗地已经形成,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扶海洲与向东伸展的扬泰岗地不断靠拢。至东汉初期北岸已形成了整块陆地(古沙嘴)。“南朝梁时(502—557)胡逗洲(今南通市区一带)已经出现,至唐初成为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江中岛屿。”这样使“北岸古沙嘴与南边的胡逗洲之间形成了长江北泓,亦称古横江”。“10世纪初胡逗洲与北岸的古沙嘴连结……南布洲并入。”其时胡逗洲与南布洲已连成一片。10世纪末合并后的胡逗洲和南布洲又与其东南方向的东布洲连接,但当时东布洲和南布洲还未和北岸古沙嘴连接,所以胡逗洲与北岸古沙嘴的连接处犹如在古横江上打了一条大坝,坝西通长江,东通大海(成了海湾),这就是最初的通州湾。估计其海域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

海湾的顶端最初在今南通市区一带,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海势的东移、涵闸的排放以及不断东移的长江口江水(带有泥沙)时有向海湾倒灌等因素,使湾顶逐渐东移至西亭、金沙、余西、余东、三余一线。

通州湾的第一次开发

通州地区的盐业在胡逗洲形成后,唐初即有“流人”在胡逗洲“以盐为业”,随着海势的不断东移,胡逗洲周围逐渐被长江水替代,海水淡化,但由于通州湾隔绝了从西边进来的长江水,东边的带有盐分的海水充斥了海湾,海湾的海浪相对比大海平静,利于盐业生产,因而不仅原先的盐场迁到了海湾边,海湾周边又陆续开发了一个个新盐场。据《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北宋初期,约开宝八年(975)前后,市境南部地区有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和余庆8场”(《南通市志·盐场》)。这8个盐场都是在通州湾沿岸,其最西端(即通州湾顶端)的就是永兴盐场(今南通市区)。元代永兴盐场已关闭,通州湾的顶端已移到了西亭场一线。明代嘉靖年间通州湾两岸的盐场有“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西亭、石港、马塘、掘港和丰利10场”(《南通市志·盐场》)。至清代乾隆年间,随着通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先后关闭了西亭场和马塘场等,通州湾的顶端即移到了金沙场一线。

民国元年随着海湾面积的再缩小,金沙场、石港场、余西场、丰利场关闭,海湾的顶端移到了余东场一线。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通州湾两岸撤并成两个盐场,即南岸的余中场(余东场、余中场、吕四场合并而成),北岸的丰掘场(丰利场、掘港场合并而成),海湾的顶端已移到了今通州三余镇附近。

通州湾的第二次开发

清代晚期由于海势东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涨的荡地越来越多,使余东盐场与掘港盐场间的湾区逐渐形成荡地,由于这些新涨出的荡地无主,灶民、盐商私自圈围,不断引发纠纷。清同治五年(1866)官府将这一片约5000亩的荡地收归公有(称“金陵公荡”)。除“金陵公荡”外,这一带有主和无主的荡地还有很多,加之新的荡地还在不断增加,使海湾的盐区面积不断缩小,盐产也不断减少,盐业不断亏损,所以至民国后期,沿湾盐场仅剩上述所说的2家(余中场、丰掘场),盐业转行已势在必行。

1911年张謇在成功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以后,于1913年看准了海湾沿海一带的荡地,成立了大有晋盐垦公司,收购了金陵公荡及其周围的荡地27.6万亩,开始在维持盐产的同时,不断废灶兴垦,对荡地进行农业化改造,开挖河道、排盐降碱,筑堤修渠、阻断海水倒灌。垦区被分为12个垦殖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粮棉种植,这就是通州湾的第二次开发。至民国9年,原是人迹罕至的荡地已开发成熟地10万余亩,人口达13500人,“可出净棉2万石左右”(《大生资本集团史》),为大生纱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通州湾的第三次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成本低、效益高的滩晒盐场的兴起,煎煮盐场和改良盐场先后淘汰,通州湾周边的如东县、南通县、海门县和启东县政府,在1959年前后又先后办起了6个晒盐场,一度产生了较好效益。但由于海势东移、海水淡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沿湾滩涂不断延伸,海湾不断缩小并东移,需不断更移晒场,或者在滩涂开河建闸引进海水,这样投入的成本过高,加上海水含盐量的减少,各盐场都逐渐亏损,因此不得不搞起了对虾养殖业等进行补贴,直至21世纪初(2010年前后)通州湾沿岸的盐场大多关闭。因此对通州湾的重新定位和开发,摆到了相关人员的面前。

2012年2月“通州湾示范区”成立,正式吹响了通州湾开发的号角,它被定位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支点,港口、产业、新城三位一体化发展,自此一个个新项目不断落户通州湾,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港城正在渐渐揭开它的面纱。

2025-03-12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201678.html 1 3 通州湾的三次大开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