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南通市市区城市更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市首部系统性城市更新政策文件,《办法》聚焦群众关心的“老旧小区改造难”“企业转型升级难”“历史街区活化难”等问题,提出若干创新举措,通过政策松绑,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让老城留住记忆。
惠及民生
加装电梯不愁绿地、公积金能付改建费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难点问题,《办法》给出新解法。例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占用绿地的,可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墙等方式“立体补绿”,不降低整体绿化水平;居民自主对老旧住宅进行更新时,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或利用公积金贷款支付拆除重建费用。同时,简化闲置楼宇改造审批流程,支持转型为“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解决民生服务设施不足难题。
“《办法》围绕规划优化,推出多项突破性政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设计处处长刘小文介绍,如针对既有建筑改造中常见的空间利用效率低、规划标准刚性约束等问题,《办法》明确“优化不恶化”原则,允许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适度优化规划指标;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块,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增加部分建筑面积。
服务企业
工业用地可建保租房、业态调整更灵活
为破解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办法》推出系列扶持举措:明确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功能互换、商业建筑内部业态调整等情况,可简化审批手续;支持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破解产业用地提质与职住平衡等难题;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后,节余地块可分割转让,盘活闲置资源;符合条件的更新项目还可享受税费减免、专项奖补等政策,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长周期、低利率信贷支持。
为凝聚社会合力,《办法》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明确通过信息公开、模式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鼓励具备经营性收益的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推动政企合作。刘小文表示,《办法》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深入挖掘、有效整合、盘活社会存量资源,吸引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市场化运营和融资,培育项目自身造血机制。
焕新老城
历史建筑容积率异地补偿、安全保护两手抓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办法》单列“人文类”更新项目类型,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保护利用要求。如:历史建筑因风貌保护导致容积率受限的情况,允许按照规划实行异地补偿;针对寺街西南营等历史街区的狭窄街巷改造难题,明确可采用变通的管线敷设措施,木质建筑因保护利用无法满足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的,实行“一事一议”专家评审制度,兼顾安全运营与风貌保护。
此外,针对城市更新中的安全风险管控,《办法》强化技术赋能,提出统筹信息化平台资源,及时向社会发布城市更新规划、计划、标准、政策等。运用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更新智慧化风险管控和监测预警能力。
“《办法》既系统总结了三年来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又为未来科学有序推进该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市住建局副局长张海涛说,《办法》强化了四个方面保障:明确了“城市体检—专项规划—单元规划—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统筹实施”的工作路径;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引导更新主体将“运营前置”思维贯穿“规建管”全生命周期,搭建了审批服务快车道;强化“政策资金+社会资本”双轮驱动,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为更新项目注入金融“活水”;引入专家、学者、设计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策划设计类咨询服务,加强技术支撑力量,科学合理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办法》出台后,我市还将围绕消防审验、建筑功能转换等环节制定相关配套细则,确保《办法》精准落地实施。
本报记者 蒋娇娇 本报通讯员 李映晓